[实用新型]感染腔隙注药及冲洗通道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41137.1 | 申请日: | 2013-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550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李霞;陈亮;流沙;王红霞;刘莎;覃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3/02 | 分类号: | A61M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38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染 腔隙注药 冲洗 通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向感染腔隙注药及冲洗的通道。
背景技术
对于外伤后的腔隙伤口,以及深层脏器手术后,均需要留置冲洗及引流管道,冲洗残留细菌及炎症,并向腔隙注射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以控制感染并完成一系列的治疗目的。
现有的腔隙注药及冲洗通道均采用普通引流管,引流管可以采用一根,也可以采用两根。当采用一根引流管时,该引流管需要完成注射冲洗液和将废液引出等操作,导致引流管容易被污染,进而存在患者被感染的风险;当采用两根引流管时,一根引流管用于注射冲洗液,另一根引流管用于引流废液,虽然安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是还存在会增加创面伤口的缺陷。另外,现有的引流管管口均无法封闭,导致引流管污染和患者感染的风险,并存在不易操作和携带不便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染腔隙注药及冲洗通道,该感染腔隙注药及冲洗通道能够有效提高安全性能,减少患者感染的风险,且具有操作方便和携带方便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感染腔隙注药及冲洗通道,包括冲洗内管和套装在所述冲洗内管外的引流外管,所述冲洗内管的一端设有注水口,所述引流外管靠近所述注水口的一端与所述冲洗内管的管壁密闭连接,且所述引流外管上设有出水口,所述注水口和出水口上均设有密封装置。
进一步,设置在所述注水口上的密封装置为固定安装在所述注水口上的单向注射片。
进一步,设置在所述注水口上的密封装置为盖装在所述注水口上的密封帽。
进一步,所述密封帽内设有用于插入所述冲洗内管的堵头。
进一步,所述密封帽与所述注水口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螺纹连接结构。
进一步,设置在所述出水口上的密封装置为盖装在所述出水口上的密封盖。
进一步,所述密封盖与所述注水口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螺纹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感染腔隙注药及冲洗通道,通过设置冲洗内管和引流外管,冲洗内管用于向腔隙注射冲洗液,引流外管用于将废液引出,即冲洗液和废液互不干扰,提高的安全性能,另外,通过将引流外管套装在冲洗内管外,能够有效减少整个通道的截面积,即患者的创口较小,并具有便于携带的优点;通过在注水口和出水口上设置密封装置,使冲洗内管和引流外管不会受到污染,降低患者被感染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感染腔隙注药及冲洗通道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感染腔隙注药及冲洗通道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感染腔隙注药及冲洗通道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感染腔隙注药及冲洗通道,包括冲洗内管1和套装在冲洗内管1外的引流外管2,冲洗内管1的一端设有注水口3,引流外2管靠近注水口3的一端与冲洗内管1的管壁密闭连接,且引流外管2上设有出水口4,注水口3和出水口4上均设有密封装置。
优选的,本实施例设置在注水口3上的密封装置为固定安装在注水口3上的单向注射片5,通过设置单向注射片5,能够防止外界污染物进入冲洗内管1内,安全可靠。
优选的,本实施例设置在出水口4上的密封装置为盖装在出水口4上的密封盖6,且密封盖6与注水口4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螺纹连接结构,通过设置密封盖6,能够将注水口4密封,防止外界污染物进入引流外管2内。
本实施例的感染腔隙注药及冲洗通道,通过设置冲洗内管1和引流外管2,冲洗内管1用于向腔隙注射冲洗液,引流外管2用于将废液引出,即冲洗液和废液互不干扰,提高的安全性能,另外,通过将引流外管2套装在冲洗内管1外,能够有效减少整个通道的截面积,即患者的创口较小,并具有便于携带的优点;通过在注水口3和出水口4上设置密封装置,使冲洗内管1和引流外管2不会受到污染,降低患者被感染的风险。
第二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411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压电薄膜传感器的输液速度监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一次性灌肠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