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气触头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41521.1 | 申请日: | 2013-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514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李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合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50 | 分类号: | H01H1/50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赵镇勇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气元件,尤其涉及一种电气触头。
背景技术
电气触头是广泛应用于继电器、接触器、负荷开关、中低压断路器以及家用电器、汽车电器(喇叭、车灯、点火)等开关电器的主导电接触材料。开关电器广泛运用于分开/闭合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其可靠性直接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而电气触头又是开关电器的重要部件之一。触头产品是这些产品的“心脏”部件。
现有技术一:
如图1所示,采用金属丝(弹簧钢圈)环绕的模式紧固触头。这种结构的缺点是:
弹簧钢圈的弹力有限,扩张、收缩时滑动摩擦力很大,作用在工作面的力极不稳定,弹簧钢圈的弹力基本就没有力作用在触头之间,也就造成了导电能力不能满足要求。
现有技术二:
如图2所示,采用梅花触头结构。这种结构的缺点是:
体积大、使用材料多、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尺寸小、安装方便、接触点多、导电性能好、通流容量大、电动及热稳定性高的电气触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电气触头,包括动触头、静触头,所述动触头或静触头的一端为由多个弹性触指环绕而成的圆筒状结构,多个弹性触指的端部的外壁环绕有至少一周管形螺旋弹簧。
所述弹性触指选用合金铜丝制成。
所述管形螺旋弹簧选用不导磁合金制成。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气触头,由于动触头或静触头的一端为由多个弹性触指环绕而成的圆筒状结构,多个弹性触指的端部的外壁环绕有至少一周管形螺旋弹簧,具有结构简单、尺寸小、安装方便、接触点多、导电性能好、通流容量大、电动及热稳定性高、磨损小、能满足3000次操作需要、接触变形范围较大而电接触性能基本恒定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一的电气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二的电气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气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1、静触头,12、弹簧钢圈,13、动触头;21、触臂,22、梅花触头,23、静触头;31、动触头,32、管形螺旋弹簧,33、静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电气触头,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是:
包括动触头、静触头,所述动触头或静触头的一端为由多个弹性触指环绕而成的圆筒状结构,多个弹性触指的端部的外壁环绕有至少一周管形螺旋弹簧。
所述弹性触指选用合金铜丝制成。
所述管形螺旋弹簧选用不导磁合金制成。
具体实施例:
如图3所示,电气触头采用管形螺旋弹簧紧固触指的结构,触指结构本身的触头象人的手指能抓拿物品,也是这些开关电器的关键性技术。触指选用弹性和导电性优良的合金铜丝,经过专业工艺制造而成。具有结构简单、尺寸小、安装方便、接触点多、导电性能好、通流容量大、电动及热稳定性高、磨损小、能满足3000次操作需要、接触变形范围较大而电接触性能基本恒定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利用管形螺旋弹簧箍压触指紧固触头的方式,细分触头的等分数,增加接触点位,保证动静触头之间的稳定连接。解决触头之间接触的可靠性和导电能力问题。
触头选用普通纯铜材料,管形螺旋弹簧选用不导磁合金,结构简单、尺寸小、安装方便、接触点多、导电性能好、通流容量大;短路电流通过时,由于触指间和触指与导电杆之间电流方向一致,电动力趋向将触指压向导电杆,动稳定性好。这种触头在动、静触头的接触中,相互磨擦,接触面得以自动清扫,有自洁作用。因此,对相关零件加工要求和组装尺寸公差要求不高。
此外,规格系列化、可配多种直径的导电杆、适用范围广等,弹性触指因其对加工精度要求不高.工艺流程易实现.并具有良好的耐受额定电流和短路电流的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合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合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415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