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甘蔗收获机切割刀盘的油膜减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41910.4 | 申请日: | 2013-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39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魏道高;区颖刚;王波;蒋亦斌;胡美玲;史伟;杨丹彤;刘庆庭;王美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D45/10 | 分类号: | A01D45/10;A01D34/82 |
代理公司: | 安徽汇朴律师事务所 34116 | 代理人: | 胡敏 |
地址: | 23000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甘蔗 收获 切割 油膜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振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甘蔗收获机切割刀盘的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甘蔗根部的切割是甘蔗收获的重要工序,其技术质量直接影响到甘蔗收获过程中甘蔗损失和宿根的质量。切割部是甘蔗收获机的核心部件,切割器的工作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切割质量的好坏。
甘蔗收获机切割部的刀盘转子通常是立式转子,稳定性比卧式转子要差,且为了获得较好的切割效率,当前的圆盘甘蔗收获机的工作转速在不断的提高,刀盘的直径增加,刀盘上的刀片数目也在增加,由此将导致的负面影响是:①收获机刀盘的横向振幅加大;②甘蔗收获机刀盘工作整体的质量增大;③甘蔗收获机的阻力矩增加;④刀盘偏心导致的离心力增加;⑤减小了刀盘系统工作寿命,尤其是减小了刀盘驱动轴支撑部位滚动轴承的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刀盘立式转子的缺陷,提供一种甘蔗收获机切割刀盘的油膜减振装置,对刀盘转子系统有减振作用,能够显著地降低样机刀盘转动系统的横向振动振幅,从而提高收获机转子系统的稳定性和整个工作系统的工作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甘蔗收获机切割刀盘的油膜减振装置,在刀盘驱动轴轴承外环与轴承座之间设置油膜间隙,具体描述如下:
刀盘驱动轴轴承外环即油膜轴颈,其与轴承座之间设置有油膜间隙。轴承座与油膜间隙的连接处开有贮油槽,轴承座上开有供油孔,供油孔一端与甘蔗收获机的液压系统连接,另一端与贮油槽连通,液压系统为润滑油的来源。油膜间隙上下采用密封圈密封。润滑油顺着共油孔进入贮油槽后充满整个油膜间隙。
作为优选,所述的密封圈为矩形密封圈。因为矩形相对于O型密封圈其老化速度慢、稳定性好、密封性佳、抗挤出性能强、密封压力高,最高密封压力达到50Mpa,远远高于正常工作情况下挤压油膜的油膜压力,因此矩形密封圈能够实现很好的密封效果。
工作时,刀盘驱动轴旋转带动整个刀盘装置旋转。在不平衡力的作用下,驱动轴带动油膜轴颈即轴承外环产生径向位移和径向加速度,润滑油因受挤压而形成具有承载和阻尼能力的挤压油膜,对轴颈处的位移和加速度进行衰减,从而达到了减振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应用设置在刀盘驱动轴轴承与轴承座之间的油膜间隙中的油膜,①降低了刀盘部位横向振动幅值;②提高了刀盘支撑轴承的工作寿命;③减小了轴承座承受的冲击力,提高了整个甘蔗收获机系统运动的稳定性;④所需润滑油来自收获机工作的液压系统,无需额外附设加油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甘蔗收获机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未设置油膜间隙的轴承支座部位结构示意图;
图3为设置油膜间隙的轴承支座部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油膜间隙应用部位A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甘蔗收获机切割器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6为刀盘横向振幅随转速的变化规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应当了解,实施例只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所有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图1为甘蔗收获机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6为刀盘驱动轴,即是油膜间隙的设置部位。
同时参阅图2、3与4。图2为未设置油膜间隙的轴承支座部位结构示意图。圆锥滚子轴承外环1即油膜轴颈,其与轴承座4之间留有油膜间隙2。轴承座4与油膜间隙2的连接处开有贮油槽3,轴承座4上开有供油孔5,供油孔5一端与收获机工作的液压站连接,另一端与贮油槽3连通。油膜间隙2上下采用矩形密封圈8密封。润滑油顺着供油孔5进入贮油槽3后充满整个油膜间隙2。
当刀盘驱动轴6旋转时,带动轴承7及其外部的轴承外环1产生径向运动,油膜轴颈1外表面与轴承座4之间便产生了动压油膜,且油膜压力较高,可有效的衰减作用在轴承座上的力和刀盘驱动轴的振动。
图5为甘蔗收获机切割器简化结构示意图,驱动轴下端连接切割刀11,上端固定简化轴承9,将设置有油膜间隙2和供油孔5的整体减振装置简化表示为挤压油膜阻尼器10。基于图5的力学模型建立该系统的振动方程组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419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