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49863.8 | 申请日: | 2013-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039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管振海;赵胜广;牛荣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5/00 | 分类号: | F01M5/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冷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车辆润滑油进行冷却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油冷器。
背景技术
目前通常应用的油冷器分为两种,一种是风冷式油冷器,即将油冷器布置于散热器前方,通过气流对油冷器进行冷却,但是只能起到冷却作用,无加热功能。另一种油冷器是在风冷器基础上增加内置于散热器水室中的油冷器,但是当发动机处于小循环时,散热器水温低,不能加热,同时外置风冷式油冷器持续对润滑油进行冷却,不利于变速器的油温提升,散热器水温无法升高到加热油冷器的温度,此种情况下油冷器失去加热作用,同时加大了变速器运行阻力,加剧磨损,现有技术中有采用加热装置对油冷器内的润滑油进行加热的,如通过增设一个电阻丝对油冷器进行加热,该加热形式需要附加额外的部件,且不易布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过导入汽车尾气加热润滑油的油冷器,其在实现对油冷器内润滑油加热的同时,实现了节能减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油冷器,包括具有中空腔体的壳体,设置在壳体两端的进油管和出油管,设置在中空腔体内、连通进油管和出油管的油冷管,在壳体内部设有与壳体内壁固连以围成密闭腔体的挡板,在壳体上设有将尾气引入到密闭腔体内的进气管,以及与密闭腔体连通的出气管。采用如上技术方案,通过引入进气管和出气管,将尾气在密闭腔体内导通,实现了尾气对润滑油的加热目的。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进气管中设有控制进气管导通或关闭的控制阀总成。加入控制阀总成,当润滑油到达预定温度时,控制阀总成关闭,切断高温气体,避免影响冷却效果。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改进,还包括与进气管连通设置的旁支管路,所述的控制阀总成控制进气管和旁支管路择一导通。通常尾气会通过催化器排出,增设一支旁支管路连通催化器,当无需气体加热时,气体经催化器处理排出,避免在管道内存留废气。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控制阀总成包括阀片,设置在进气管与旁支管路交汇处的、与阀片固连的阀轴,以及与阀轴固连的驱动阀片翻转以使阀片对进气管与旁支管路择一导通的控制杆。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平行设置在中空腔体内的油冷管有多根。气体在多根油冷管之间的间隙中流通,增大了气体与油冷管的接触面积,使加热更充分。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改进,所述的出气管、进气管在壳体上相对设置。润滑油在油冷管中沿轴向流动,高温气体由进气管沿壳体的径向导入,使得气体能更加充分地进入、充满整个密闭腔体,对润滑油有更好的加热效果。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改进,所述的出气管、进气管沿壳体的轴向间距设置。这种设置避免了两管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增加了气体由进气管导入后由出气管排出时的流通路径,对润滑油加热更充分、全面。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出气管靠近进油管设置,进气管靠近出油管设置,这种设置使得润滑油与高温气体相向流动,增加了润滑油与气体的接触时间,提高加热效率。
综上所述,将气体通过进气管导入,经密闭腔体流通加热润滑油,再由出气管导出,并通过控制阀总成控制尾气的通断,提升了对尾气的回收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体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壳体径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控制阀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阀门关闭状态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阀门开启状态图;
图中:
1、出气管;2、进气管;3、进油管;4、出油管;5、油冷管;6、挡板; 7、壳体;8、控制阀总成;9、旁支管路;81、阀片;82、控制杆;83、阀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油冷器,如图1、图2所示,油冷器包括具有中空腔体的壳体7,壳体7呈圆柱形;在壳体7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油管3、出油管4,两油管分别与壳体7密封固连;结合图3所示,在中空腔体内设有多根平行且相互之间间隙设置的油冷管5,各油冷管5连通设置于进油管3和出油管4之间,由进油管3导入润滑油,在油冷管5内流通后,由出油管4导出。
在壳体7内部间距设有两个挡板6,挡板6为圆形结构,其上设有供油冷管5密封插入的圆孔,挡板6与壳体7内壁固连,由此,两个挡板6与壳体7内壁共同围成一个密闭腔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498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油滤清器滤座
- 下一篇:多行程自锁保护支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