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51669.3 | 申请日: | 2013-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07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邓威;刘志松;康云庆;席艳秋;马保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42 | 分类号: | B60N2/4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巧婵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座椅 下潜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架。
背景技术
根据2012年版《C-NCAP 管理规则》,增加了后排假人的评价定量化,即对于三项碰撞试验中的后排成年假人,依据每个假人的指标给予最高2 分的评分。目前同类车型中后排座椅防下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地板凹陷的方式;二是通过横梁或支架的方式。但是以上两种方式中第一种方式效果不理想,第二种方式成本过高或者效果不理想。以上两种防下潜方式,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后排乘员存在使汽车骨盆变形,导致乘员滑出座椅的现象;后排座椅的安全带约束系统对于后排乘客的向前滑动和下移,往往起不到作用,无法降低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控制汽车正面碰撞过程中后排乘员的下移和向前滑动,成为保护汽车内后排乘员,提高车辆安全性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限制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后排乘员身体向前滑动和下移,从而提高汽车后排乘客安全性的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架,由设于汽车座椅骨盆内的支撑梁构成;该支撑梁顶部为前端离车身地板距离大于后端离车身地板距离的顶部斜板;该支撑梁侧部为顶端和所述顶部斜板前后端分别连接底端和所述车身地板或汽车横梁连接的前防下潜作用板及后防下潜作用板。
所述顶部斜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25°
所述前防下潜作用板和后防下潜作用板与顶部斜板夹角为135~145°。
所述后防下潜作用板与垂直面夹角为30~50°。
所述斜板在汽车X向与汽车H点间距离为170~210mm,所述斜板在汽车Z向上与汽车H点间最小距离大于等于60mm。
所述顶部斜板前端与车身地板距离为70~90mm,
所述顶部斜面前端与汽车H点的距离为60~85mm。
所述顶部斜板在汽车X向长度为200~220mm, 所述顶部斜板在汽车Y向宽度为55~70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架,顶部斜板前端高于后端,可以限制前排乘员向前滑动,减少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后排乘员身体的下潜,最终降低后排乘员的伤害。
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后防下潜作用板会给乘员一个向后的作用力,阻止后排乘员向前滑动;同时该顶部斜板和前防下潜作用板及后防下潜作用板构成的支架,结构简单,可对汽车后排座椅座盆起到加强作用;可以减少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后排座椅座盆的变形,防止后排乘员身体下移,最终降低后排乘员的伤害。
附图说明
下板对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架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架的侧视图;
图4为图1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
1、顶部斜板,2、前防下潜作用板,3、后防下潜作用板,4、车身地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最优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及图4所示,该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架,由设有汽车座椅骨盆内的支撑梁构成;该支撑梁顶部为前端离车身地板4距离大于后端离车身地板4距离的顶部斜板1;顶部斜板1前端高于后端,这样可保证防下潜支架限制前排乘员向前滑动,同时可以减少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后排座椅的骨盆变形,防止后排乘员身体下移;该支撑梁侧部为前防下潜作用板2及后防下潜作用板3,前防下潜作用板2及后防下潜作用板3顶端和顶部斜板1前后端分别连接;前防下潜作用板2及后防下潜作用板3底端和车身地板4或汽车横梁连接。前防下潜作用板2及后防下潜作用板3与车身地板4或车身横梁焊接连接,与地板形成下部车身总成。
以汽车前轮中心线中点为原点,汽车X向为汽车车头到车尾方向,汽车Y向为汽车左侧到右侧方向,汽车Z向为汽车底盘到汽车顶棚方向,H点为汽车硬点。
该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架,优选为两个,且两个为通用件。该两个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架,以经过H点的XZ平面对称,同时该支架不仅保证了防下潜的效果,而且降低了汽车的生产成本。
优选顶部斜板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25°
前防下潜作用板2和后防下潜作用板3与顶部斜板1夹角为135~145°,可以保证乘坐舒适性和防下潜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516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箱托架
- 下一篇:电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