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主动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的像素驱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57708.0 | 申请日: | 2013-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337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蔡晓义;苏君海;何基强;李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2 | 分类号: | G09G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5166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主动 矩阵 有机 发光 显示器 像素 驱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板显示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主动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的像素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或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根据其驱动方式分为主动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AMOLED)和被动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PMOLED)。在平板显示领域中,AMOLED以其轻薄、主动发光、响应速度快、广视角、色彩丰富及高亮度、低功耗、耐高低温等众多优点而被业界公认为是继LCD(液晶显示器)之后的第三代显示器。
AMOLED包括多个呈矩阵排列的发光像素单元,图1为每个发光像素单元的像素驱动装置,该装置为典型的2T1C电路结构,包括:开关晶体管T1、驱动晶体管T2、存储电容Cs、提供扫描信号Vscan的扫描电压源、提供数据信号Vdata的数据电压源和提供电压Vdd的供电电源。其中,开关晶体管T1的栅极与所述扫描电压源相连,其源极与所述数据电压源相连,开关晶体管T1的漏极与存储电容Cs的一端相连,并与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相连;存储电容Cs的另一端与驱动晶体管T2的源极相连,并同时与所述提供电压Vdd的供电电源相连;驱动晶体管T2的漏极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相连,OLED的阴极接地。
以开关晶体管T1和驱动晶体管T2为PMOS管为例,上述像素驱动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当扫描电压源提供低电平信号时,开关晶体管T1导通,数据电压源提供的数据信号Vdata通过开关晶体管T1源漏极之间的通道,对存储电容Cs充电,同时,该电压作用在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上,使得驱动晶体管T2工作在放大状态(饱和状态),进而驱动OLED发光;当扫描电压源提供高电平信号时,开关晶体管T1处于截止状态,数据信号Vdata也就不能传到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此时,存储电容Cs两端由于开关晶体管T1的关断而没有了泄放电荷的通道,存储电容Cs两端的电压理论上维持不变,使得驱动晶体管T2仍处于放大状态,继续维持OLED的发光,直到下一帧数据信号的到来,如此循环。
但是发明人发现,当连续对像素驱动电路输入数据信号时,像素驱动电路混合显示以前的灰阶图像及当前的灰阶图像而无法达到理想的显示状态,即当前图像显示时,上一帧图像显示的数据信号干扰当前帧图像显示的数据信号,进而造成显示产品显示的图像失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AMOLED像素驱动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AMOLED在显示图像时,由于前一幅图像的信号干扰当前图像信号,而使当前图像显示时存在前一幅图像的残影而导致显示图像失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AMOLED像素驱动装置,所述AMOLED由多个呈矩阵排列的发光像素单元组成,每个发光像素单元内的AMOLED像素驱动装置包括:开关晶体管、驱动晶体管、存储电容、发光元件、供电电源、数据电压源以及扫描电压源,所述AMOLED像素驱动装置还包括复位晶体管和复位电压源,所述复位晶体管的栅极与其源极相连并与复位电压源相连,所述复位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相连;
其中,所述开关晶体管的沟道类型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沟道类型相同,且与所述复位晶体管的沟道类型相反。
优选地,所述开关晶体管与所述驱动晶体管为P沟道场效应管,所述复位晶体管为N沟道场效应管。
优选地,所述开关晶体管与所述驱动晶体管为PMOS管,所述复位晶体管为NMOS管。
优选地,在所述AMOLED像素驱动装置的复位期,所述复位电压源提供的复位信号为高电平信号。
优选地,所述开关晶体管与所述驱动晶体管为N沟道场效应管,所述复位晶体管为P沟道场效应管。
优选地,所述开关晶体管与所述驱动晶体管为NMOS管,所述复位晶体管为PMOS管。
优选地,在所述AMOLED像素驱动装置的复位期,所述复位电压源提供的复位信号为低电平信号。
优选地,所述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管或有机发光二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未经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577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