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硫酸盐有机废水生物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58846.0 | 申请日: | 2013-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90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蒋永荣;刘可慧;刘成良;张威;王春锋;林金彪;韦添尹;伍耀婵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28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滕杰锋 |
地址: | 541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硫酸盐 有机 废水 生物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硫酸盐有机废水生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化工、味精、制药、糖蜜酒精、制革、造纸等领域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含硫酸盐的有机废水。目前,国内外含硫酸盐有机废水治理的方法很多,其中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该类废水无害化处理的首选,而厌氧反应器是其厌氧处理的关键设备。但由于废水中含硫酸盐,在进行厌氧消化过程中,硫酸盐还原菌(SRB)对产甲烷菌(MPB)产生基质竞争性抑制。同时,硫酸盐还原产物——硫化物对MPB及SRB产生毒性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和毒性作用导致厌氧反应器内的微生物活性降低,使处理工艺恶化甚至完全被破坏。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ABR)集上升流厌氧污泥床(UASB)和分阶段多相厌氧反应(SMPA)技术于一体,是一种理想的多相分离处理工艺,使其具有处理硫酸盐有机废水的潜在优势。但在实验和实际的应用中,发现:①改进传统的ABR工艺,采用最后一个隔室进行曝气后,回流至进水端,启动方式为先无硫酸盐后加硫酸盐的启动,启动时间长达233天,未形成明显的相分离[1]。②采用传统ABR反应器,启动方式为硫酸盐低负荷和低增幅启动,虽能形成多相分离,但启动时间仍然较长,为132天[2]。以上工艺漫长的启动时间阻碍了ABR反应器在硫酸盐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广泛应用。
备注:
[1] 贺晶晶.厌氧-微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富含硫酸盐有机废水的研究,河北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9.
[2] 蒋永荣, 胡明成, 李学军, 等. ABR处理硫酸盐有机废水的相分离特性研究. 环境科学, 2010, 31(7): 1544-1553.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效处理硫酸盐有机废水的装置,大幅提高硫酸盐有机废水厌氧处理的效率。
一种硫酸盐有机废水生物处理装置,包括顺序连通的数个厌氧隔室和连接最末厌氧隔室的沉淀池,另外还设置了回流管,以及每个厌氧隔室都设置了上折流板;所述回流管的一端连通沉淀池,另一端连通位于所有厌氧隔室中间段三分之一范围内的一个厌氧隔室,所述上折流板的上部固定端连接厌氧隔室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采用低起始硫酸盐负荷、高增幅的启动方式,以及将沉淀池出水回流到位于废水处理流程中部的厌氧隔室,快速实现多相分离,大幅缩短生化反应启动时间,达到61天完成启动。
(2)在每个厌氧隔室的废水上流区域增设上折流板,代替传统UASB装置中
的三相分离器,提高各厌氧隔室的气、固、液三相分离效率,解决污泥流失和堵塞问题。
(3)设置第一厌氧隔室容积大于其它厌氧隔室的容积,增强第一厌氧隔室抗负荷冲击能力,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硫酸盐有机废水生物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描述了模拟废水处理过程中处理装置各隔室的COD浓度及总去除率。
图3描述了模拟废水处理过程中处理装置各隔室的SO42-浓度及总去除率。
图4描述了模拟废水处理过程中处理装置各隔室的挥发性脂肪酸及出水pH值变化曲线。
图5描述了模拟废水处理过程中处理装置各隔室的硫化物分布规律。
图6描述了模拟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总产气量变化。
图1中:1.上折流板;2.沉淀池;3.出水管;4.回流管;5.第五厌氧隔室;
6.第四厌氧隔室;7.第三厌氧隔室;8.第二厌氧隔室;9.第一厌氧隔室;10.加热装置;11.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一种硫酸盐有机废水生物处理装置,设置顺序连通的5个厌氧隔室(图1中9、8、7、6、5分别为第一至第五隔室),第一厌氧隔室的容积是其它4个的1.4 1.6倍,其它4个容积相同,达到增强第一隔室抗负荷冲击能力,解决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前面隔室局部负荷过高的问题,提高废水处理装置对高浓度硫酸盐有机废水处理的效果。每个厌氧隔室都设置了上折流板1,上折流板的末端朝向出水方向弯折1350角,可以提高各厌氧隔室的气、固、液三相分离效率,解决污泥流失和堵塞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588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