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刷型无反冲洗单网及双网动态膜微网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62131.2 | 申请日: | 2013-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113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居文钟;杨健;孙雁;谢先思;白涛;李彦;郑长福;王德龙;商平;李世荣;居文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居文钟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王蕴华 |
地址: | 300071 天津市南***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刷型无反 冲洗 动态 膜微网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废水处理设施,尤其涉及一种全刷型无反冲洗单网及双网动态膜微网组件。
背景技术
动态膜(Dynamic Membrane,简称DM)也称动力形成膜或二次生成膜,是沉积物质通过过滤作用,在多孔载体表面微粒沉积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膜层。利用DM进行固液分离是一种特殊的膜分离方法。若将多孔微网制成的DM微网组件置于生物反应器混合液之中,活性污泥、胶体颗粒及其它微细杂质则在微网表面通过过滤作用自动附着形成悬浮泥层。在生物反应器水压驱动力作用下,悬浮泥层被密实并形成一种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透水膜层即动态膜层也称凝胶层或生物质层,而动态膜层则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比较稳定的实现更高精度的过滤。利用DM微网组件与好氧生物反应器相结合的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ynamic Membrane Bio-Reactor,简称DMBR),其固液分离精度可达到微滤(MF)甚至超滤(UF)等级。DM最突出的特点是成膜介质主要是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质层,是自生的、可更新的。它的过滤机理不是简单的机械筛分,它的膜介质所具有的柔性变形、粘性吸附和亲水特征,决定它可以在静压条件下,即较低的跨膜压力下实现远比高分子膜高得多的过滤通量,这些特点决定了DM微网组件的生产制作以及DMBR系统的运行极其经济。随着DMBR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它将成为今后污、废水资源化再生利用领域主导的深度处理技术和工艺。
由于DMBR系统利用的是自生并具有一定活性生物质层所体现的拦截吸附功能实现固液分离的,因此其分离精度与过滤通量亦随着DM的附网生成、积累增厚、老化脱落的过程发生着变化。因此,如何采用既经济又省时的方法适时地去除旧膜并更新成新膜,则成为能否保证DMBR系统高精度、高效率过滤产水的关键。目前,通用的控制方法是采用不同的作业方式对DM微网组件进行反冲洗作业。但不论哪种反冲洗方式,毕竟因耗水量大和操作复杂造成的产水率低下,难以满足规模性产水的需要。日前,本申请人已获权的专利ZL201220552198.0“转盘式无反冲洗动态膜微网组件”采取对微网组件腔内迁移通过微网的DM残体进行腔内反刷并排出腔体的控制方法,在保留网外生物质层不被破坏的前提下,通过“减薄”DM厚度来实现DMBR系统无需反冲洗这一技术上的突破。但是,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如下:⑴上述微网组件只对外微网形成的外过滤箱进行反刷,且只对外微网背水面进行反刷,而外微网迎水面的物质沉积则无法解决,此外,内微网形成的内过滤箱亦存在着过网物质沉积脱落的问题,在微网组件长期运行条件下,依然存在出水品质下降的问题。⑵面对不同的被处理水水质,腔内反刷作业最佳时机难以预计和确定,运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因错过最佳反刷作业时间,造成附集在网外的悬浮泥层胶质化后难以过网或过网的DM残体过厚和脱落,造成反刷作业难以减薄DM厚度或产水通量和产水质量下降;若反刷操作超前和频繁,则造成因网外生物质层被破坏而影响过滤精度或产水率降低的问题。尽管在运行“转盘式无反冲洗动态膜微网组件”过程中可以摸索和掌握出最佳内刷工作规律,但这需要较长的测试时间,对操作和调试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⑶上述微网组件在生产过程中,对应不同性能规格的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存在着模具型材通用性差、零部件多、组装工序繁杂的问题,影响着微网组件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性。
综上所述,如何发挥无反冲洗DMBR的优势,使其真正成为控制有效、操作简单、水质稳定、产水率高且微网组件制作简单、经济的实用技术,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出运行操作简单、易控的全刷型无反冲洗单网及双网动态膜微网组件,实现产水品质好、产水率高,进而达到生产制作工艺简单、经济并适宜大规模应用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居文钟,未经居文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621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