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滚筒式贴合机的胶粘膜贴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64683.7 | 申请日: | 2013-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101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宏宇;朱晓伟;唐磊;王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凯蒂亚半导体制造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37/10 | 分类号: | B32B37/10;B32B38/00;B32B38/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马明渡;徐丹 |
地址: | 21512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滚筒 贴合 胶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触膜屏、LCD及PDP制作过程中用的高精度膜对膜的滚筒式贴合机,具体涉及该贴合机的胶粘膜贴合装置。该胶粘膜贴合装置是将整卷式胶粘膜与整卷式的功能膜相贴合,再将贴好的胶粘膜和功能膜一同裁切成片状,并剥离胶粘膜表面的保护膜的自动装置。
背景技术
触膜屏,大体结构上由X线膜、Y线膜等贴合而成的多层复合膜结构,贴合时通常将X线膜、Y线膜这类称为被贴的功能膜,而在这两功能膜间还必须有一层胶粘膜。该胶粘膜主要起粘合的作用,如通常可采用OCA光学胶(Optical Clear Adhesive)。贴合工序上,必是先将胶粘膜贴合于下层功能膜上,似于涂胶,然后再将上层的功能膜贴覆于胶粘膜上。
早先,触膜屏的贴合多采用人工贴合方式,通过人工来确定两功能膜位置的对准,并靠操作者经验控制贴合压力大小。这种方式效率低下,并且贴合质量不易保证,对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后来出现了贴合机这一设备。
但是,现市面上的贴合机都是片对片的贴合,使用时要先将成卷的功能膜、胶粘膜层都先裁成片,再将片状的膜放在贴合机上才能进行贴合,故而,效率较低,自动化程度不高。
因此,有待设计针对整卷膜的全自动贴合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滚筒式贴合机的胶粘膜贴合装置,以将整卷的胶粘膜与一整卷的功能膜相贴合,然后裁成片状,并剥离胶粘膜表面的保护膜的工序自动化实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滚筒式贴合机的胶粘膜贴合装置,包括:
一机架;
一胶粘膜上料机构,该机构供应一侧表面不带保护膜的连续带状的胶粘膜;
一功能膜上料机构,该机构供应一侧表面不带保护膜的连续带状的功能膜;
一胶粘膜贴合机构,该机构设于机架上,它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两滚轮,这两滚轮中一者为压着滚轮,另一者为支撑滚轮;所述压着滚轮由一驱动件驱动使之相对机架沿上下方向活动设置,所述支撑滚轮在上下方向上定位于机架上;所述压着滚轮和支撑滚轮中一者为主动轮,由一电机驱动转动;所述胶粘膜上料机构供应的胶粘膜和功能膜上料机构供应的功能膜同以不带保护膜的那侧表面相对,输入胶粘膜贴合机构的两滚轮间;
一半切机构,设于胶粘膜贴合机构的后侧,该机构包括切刀、砧板以及切断驱动件,所述切刀对应设于胶粘膜贴合机构所输出的已贴合膜层的功能膜的那一侧,且切刀的刀刃沿已贴合膜层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砧板相对于切刀设于胶粘膜贴合机构输出的已贴合膜层的胶粘膜那一侧;所述切断驱动件作用于切刀上,驱动切刀作切断运动,以切断功能膜保护膜、功能膜以及胶粘膜,但避免切断胶粘膜的保护膜;
一负压吸附面,设于所述半切机构的后侧,且位于半切机构所输出的已裁切膜层的功能膜的那一侧;所述负压吸附面用于吸附定位已裁切成片状的膜层;
一保护膜剥离收集机构,对应负压吸附面设置,它包括一保护膜收集滚轮,该滚轮由一电机驱动转动,其外周上卷绕收集所述半切机构所输出的胶粘膜的保护膜。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所述切断驱动件作用于切刀上,驱动切刀作切断运动,以切断功能膜保护膜、功能膜以及胶粘膜,但避免切断胶粘膜保护膜;”,具体实现时可以将切刀的刀刃向上切断运动的最高位置至砧板的间距设计为等于、略小于或略大于胶粘膜的上表面保护膜的厚度,以保证胶粘膜的上表面保护膜连续不断,而功能膜下表面保护膜、功能膜以及胶粘膜要断开。
2、上述方案中,所述“保护膜剥离收集机构”是指能够将胶粘膜的上表面保护膜从吸附在负压校位贴合台上的功能膜下表面保护膜、功能膜以及胶粘膜上剥离下来并收集成卷的机构。保护膜剥离收集机构的实际实现方式有多种,概括起来,保护膜剥离收集机构必然包括一保护膜收集滚轮来收集胶粘膜的上表面保护膜。保护膜剥离收集机构的具体较佳实现方式如下:
a、所述保护膜收集滚轮上作用一直线驱动机构,以该直线驱动机构驱动保护膜收集滚轮相对负压吸附面沿前后方向移动,以剥离保护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凯蒂亚半导体制造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凯蒂亚半导体制造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646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