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气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66815.X | 申请日: | 2013-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544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辛电波;曹大为;黄曙良;银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3/02 | 分类号: | F25B4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京大律师事务所 11321 | 代理人: | 张璐;方晓明 |
地址: | 26651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气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油气分离器一般安装在压缩机出口与冷凝器进口之间,是空调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件,用于分离压缩机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中的润滑油,通过回油管路将其返回压缩机,保证压缩机的油量需求以及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由于部件间的相互磨擦,会产生一些金属磨屑微粒,这些金属磨屑微粒随着油气混合流体进入油气分离器,随后在制冷剂与润滑油分离过程中,金属磨屑微粒在重力作用下随着分离出的润滑油一起沿筒壁流下,由设置在油气分离器底端的回油管返回压缩机,虽然在回油管内安置有滤网,以及在滤网下方设置透油的隔板,用于拦截金属磨屑微粒,但是随着金属磨屑微粒在滤网以及透油隔板的不断累积,必然会造成回油管阻塞,导致压缩机出现回油不良、运行稳定性差、寿命缩短等问题;进一步地,在回油管内安置滤网以及透油隔板,会造成回油管进口的压力损失,影响回油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油气分离器,防止回油管路阻塞,保证空调压缩机可靠稳定运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油气分离器,该油气分离器包括:筒体、从筒体侧壁延伸进入筒体内且位于回油管管口上方的进气管以及从筒体顶端延伸进入筒体内的出气管,该油气分离器包括还包括:回油管,其从所述筒体下部延伸进入所述筒体内,与所述筒体内靠近下部处形成用于容置混合流体中的杂质和润滑油的沉积空间,其中,所述混合流体由从进气管进入筒体内的、由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润滑油及杂质组成;磁性元件,设于所述沉积空间内的所述筒体下部近底端的内壁,吸附所述混合流体中分离沉积出的杂质。
较佳地,所述筒体下部为倒锥体,所述回油管从所述筒体下部底端延伸进入所述筒体内,所述出气管的中心轴、所述回油管的中心轴与所述筒体的中心轴一致。
较佳地,伸入所述筒体内部分的所述回油管的管口至所述筒体内底端的距离为所述回油管直径的1~3倍。
较佳地,所述磁性元件采用块状结构,数量为2~4块,环绕所述回油管设于所述倒锥体的内壁,或,所述磁性元件采用片状结构,数量为1片,所述磁性元件的长度大于所述回油管外壁的周长,环绕所述回油管设于所述倒锥体的内壁。
较佳地,所述回油管从所述筒体下部的侧壁的预设位置处延伸进入所述筒体内,所述出气管的中心轴与所述筒体的中心轴一致,所述回油管的中心轴与所述筒体的中心轴相垂直。
较佳地,从所述预设位置至所述筒体下部底端的距离为所述回油管直径的1.5~3.5倍。
较佳地,所述回油管的管口到所述筒体下部侧壁的距离大于所述回油管直径3~10mm。
较佳地,所述磁性元件采用块状结构,数量为2~4块。
较佳地,所述从筒体侧壁延伸进入所述筒体内的所述进气管的端口为斜切面,斜切面设置为30°~60°。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气分离器,通过将设置在油气分离器底端的回油管在油气分离器内进行延伸,使得回油管管口与油气分离器形成用于容置杂质的空间;同时,在油气分离器下部近底端且低于回油管管口的位置处设置磁性元件,用以吸附金属磨屑微粒等杂质。这样,比重较大的杂质被磁性元件吸附,沉积于回油管管口与油气分离器形成的容置杂质的空间内,而比重较小的润滑油,在充满容置杂质的空间后,通过回油管管口流入回油管,从而能够有效将杂质从润滑油中分离,防止回油管路堵塞,进而保证压缩机的可靠稳定运行;进一步地,由于无需在回油管内设置滤网及透油隔板等辅助部件,可以有效简化油气分离器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和工艺复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以下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施例及其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油气分离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油气分离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油气分离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668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浒苔发酵饮料及生产工艺
- 下一篇:一种核电站堆芯燃料组件的装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