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竹炭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69040.1 | 申请日: | 2013-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030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宗毓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宗毓 |
主分类号: | C10B53/02 | 分类号: | C10B53/02;C10B57/00;C10B57/10;C10B57/02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徐雪波 |
地址: | 31504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烧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竹炭烧制装置,具体指一种竹炭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竹炭是以至少五年生高山毛竹为原料,经近千度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炭。竹炭具有多孔结构,其分子细密多孔,质量坚硬。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净化空气、消除异味、吸湿防霉、抑菌驱虫。与人体接触能去湿吸汗,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缓解疲劳。经科学提炼加工后,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竹炭由于原材料独特,且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其具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功效,在农业、材料工业、建筑装璜、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净化空气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竹炭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干馏热解法和土窑烧制法。
其中土窑烧制法是采用燃料直接加热方式,即窑口由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上升到窑顶后,向窑内扩散,其中大部分热气流流动在上层,有小部分热量向四周辐射,由上往下缓慢干燥并达到预炭化;燃烧窑内部分竹材使窑内温度继续升高,除去挥发性物质,此时窑内烟气循环流动,各点热量和温度基本均匀,完成炭化和精炼阶段,得到结构致密的竹炭。土窑烧制法根据温度以及馏出物的不同分为预干燥、干燥、预炭化和炭化四个阶段。预干燥阶段为60~100℃,干燥阶段为100~150℃,预炭化阶段为150~270℃,炭化阶段为270~450℃,煅烧阶段为450℃至1000℃左右。竹材在炭化釜内经过炉窑内燃料的加热,从第一阶段知道第四阶段出料。燃料由于煅烧阶段需要加热到接近1000℃的温度,燃料的消耗很大,占据了竹炭生产的主要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基本上不需要额外消耗能源的竹炭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竹炭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燃烧组和预热组;
其中,所述燃烧组包括多个烧制器,各烧制器均由炉窑和安装在该炉窑内的炭化釜所组成,并且炉窑与安装在该炉窑内的炭化釜的侧壁之间具有间距,该间距形成供烟气流通的夹层;燃烧组中各炉窑的上部均设有第一烟气管道,所述第一烟气管道的入口连通各自的夹层,所述第一烟气管道的出口连通预热组中第一个预热器的夹层;
所述预热组由多个预热器组成,各预热器均包括壳体和可拆卸安装在壳体内的炭化釜,壳体和炭化釜之间间隔有间距,该间距形成供烟气流通的夹层;相邻预热器的夹层之间设有连通两个夹层的第二烟气管道,第二烟气管道有位于夹层上部位置和下层下部位置两种,这两种位置交替设置,位于末端的预热器上设有放空管道,所述放空管道连通末端预热器夹层和大气,并且放空管道位于夹层的上部。
使用上述竹炭烧制系统的竹炭烧制工艺,包括预热工序、蒸馏工序和炭化工序,其特征在于:
装置初始开工时,向燃烧组内的炉窑中添加燃料,燃烧燃料,加热炉窑内的炭化釜,使炭化釜内的竹材经过预热工序加热、蒸制出竹醋液后,继续加热,依次进行蒸馏工序和炭化工序;
燃烧组内的炉窑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和烟气在加热完燃烧组内的炭化釜后,带有热量的烟气经由各自的第一烟气管道进入预热组第一个炉窑的夹层内,对第一个炉窑内的炭化釜进行预热后,再经由第二烟气管道依次进入预热组其它的夹层内,依次加热第二烧制组内的各炭化釜,烟道气在预热组内的夹层中行走一遍后,最后经由第二烧制组末端烧制器的放空管道放空;
燃烧组中的烧制器在完成炭化工序后,将炭化釜从所在的炉窑内取出,倾倒出炭化釜内的竹炭;然后将预热组已经达到预热温度的炭化釜从壳体中取出,吊放到已经出料的炉窑内,在该炉窑中继续进行蒸馏工序和炭化工序;
向出料后的炭化釜中添加上新鲜的竹材后,将该炭化釜吊放到预热组空出的壳体内,进行预热程序;
如此重复,当燃烧组中一个炭化釜完成炭化工序后,就将该炭化釜从所在炉窑内吊出,倾倒出其内的竹炭,出料;然后将预热组中达到预热温度的炭化釜从所在壳体内吊起,放到出料后的炉窑中进行蒸馏和炭化工序;燃烧组中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烟道气经由第一烟气管道和第二烟气管道依次送到预热组的各夹层中,对预热组内炭化釜中的竹材进行预热;
重复上述操作,直到完成生产任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宗毓,未经陈宗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690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凝土瓦屋面
- 下一篇:一种新型茶叶冷却输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