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井口导流管补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76720.6 | 申请日: | 2013-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630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李作会;李广军;李森;李成凯;庄立;郭强;史永晋;于丽萍;任红伟;张淑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33/03 | 分类号: | E21B33/03;E21B17/00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侯华颂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井口 导流 补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钻井工程所配备的井口导流管补偿装置,属于钻井工程配套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以往钻井工程领域里的井口导流管补偿装置,所采用的传统导流补偿方式,存在不少的弊端;例如1:井口导流管的安装,在逢更换一次新的井位,钻井泥浆管线系统也包括井口导流管都要拆卸和重新随之安装一次,但每次重新就位安装井口导流管与泥浆净化系统的管线之间都存在着管线长度距离的误差;由此,现场补救的方法就是根据导流管所需的长短气割或焊接一端导流管,然后在气割、焊接管口处用麻绳或其它用品缠绕进行密封之。工人安装繁琐,对接处不美观。例如2:每次更换新的井位,导流管都要拆卸和重新安装,因搬运、装卸车会给井口导流管造成损害、变形等现象;给现场对接和密封导流管接口存在着一定困难。由此,目前使用的钻井井口导流管补偿装置所采用的方式,操作繁琐,劳动强度大,也不易操作。且无其它安装形式可代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使钻井设施配套更加完善,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操动方便,提高钻井设施安装的效率;为钻井工程领域提供一种井口导流管补偿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井口导流管补偿装置,包括井口立管和向下倾斜连接在井口立管一侧的导流管,其中:所述导流管为一段上游导流管、一段下游导流管和至少一段导流补偿管插接组合结构,其中,上游导流管与井口立管连接,导流补偿管插接在上游导流管和下游导流管之间。
上述方案还包括:
上游导流管和下游导流管与导流补偿管插接端分别设有上游气胀胎由壬及下游气胀胎由壬;上、下游气胀胎由壬内分别设有上、下游气胀胎。
井口立管的上端连接有井口立管喇叭口,喇叭口与井口立管贯通。
导流补偿管的中部焊接有操动把手。
下游导流管的末端和井口立管的底端设有连接法兰或者连接扣。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
1、该装置采用导流管补偿装置,将原使用简便的密封形式改变为气胀胎由壬密封形式;把导流管和泥浆净化系统的管线安装误差将让导流补偿管接力解决;改进完善了钻井工程装备设施安装及操作形式。
2、它结构紧凑,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简便操作程序,实用性强,提高钻井设施安装的效率;使得整个钻井泥浆管线的布局更加紧凑和合理;它在现有的钻井井口导流管线上加以改装即可实现该装置的功能。
3、实施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井口导流管补偿装置结构示意图
1、喇叭口 2、井口立管 3、上游导流管 4、上游气胀胎由壬
5、上游气胀胎 6、下游气胀胎由壬 7、下游气胀胎 8、导流补偿管
9、操动把手 10、下游导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参照附图1,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首先加工制作喇叭口1、井口立管2、上游导流管3、导流补偿管8、操动把手9等部件。外购标准件上游气胀胎由壬4和上游气胀胎5、下游气胀胎由壬6和下游气胀胎、导流补偿管8、下游导流管10等部件。安装连接:喇叭口1与井口立管2的上端焊接;上游导流管3与井口立管2带有一定坡度的焊接;上游气胀胎由壬4与上游导流管3进行焊接;下游气胀胎由壬6与下游导流管10进行焊接;操动把手9与导流补偿管8尽心组焊。
该装置在钻井现场的安装:首先在现场将井口立管2安装就位;将上游导流管3的管头朝向泥浆净化系统的管线对接位置;将导流补偿管8的一端插入上游导流管3带上游气胀胎由壬4管接头内,再将导流补偿管8的另一端插入下游导流管10带下游气胀胎由壬6管接头内,然后在上游气胀胎5和下游气胀胎7连接上气源;即可完成安装。
该装置在钻井现场使用时的运行操作:第一,打开上游气胀胎5和下游气胀胎7的气源开关;第二,扳动操动把手9旋转调整导流补偿管8的适当位置;即完成该装置的操作。一般在旋转调整导流补偿管8时,将操动把手9旋转调整到上、下补偿管接头距离中间位置为宜。待再次搬迁、拆卸、安装时,重复上述操作程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767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合金锆管疲劳实验新型自发热加热装置
- 下一篇:电动车脚撑防盗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