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碳化硅膜过滤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78988.3 | 申请日: | 2013-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54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大伟;陈越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凡闰司(上海)流体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9/35 | 分类号: | B01D29/35;B01D29/68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01617 上海市松江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化硅 过滤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过滤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陶瓷膜过滤器具有化学稳定性好、能耐酸、耐碱、耐有机溶剂、机械强度大、可反向冲洗、抗微生物能力强、耐高温、孔径分布窄、分离效率高等优点,使其广泛地应用于化工、环保、食品、生物、制药、电子、电力、冶金、轻纺、海水脱盐等领域。
然而,现有陶瓷膜采用的是氧化铝、氧化锆基材,氧化铝具有吸附性能,易造成有机物污堵在膜壁上,在含乳化油、蛋白质内废水处理上,传统的陶瓷膜抗污染性能很差,运行周期短。同时,由于材料硬度过低,现有陶瓷膜的开孔率为25%以内,导致了膜的通量较低,投资成本高。此外,现有陶瓷膜工业化采用小膜管装填方式,腔体空间偏大,造成再生液用量偏高,而膜管数量多使得反冲时易造成受力不均匀以及再生不完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滤性能好,抗污能力强的过滤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碳化硅膜过滤器,包括外壳以及位于所述外壳中的滤芯,所述滤芯为由碳化硅膜构造的膜管,所述膜管中含有两端连通的通道,即所述碳化硅膜构造为所述通道的侧壁。
所述过滤器的外壳包括膜壳、上壳体端头和下壳体端头,所述膜壳包围所述膜管的侧面,所述上壳体端头和所述下壳体端头分别连接于所述膜壳的两端;优选的,所述膜管的外形为圆柱形,所述外壳为包围所述膜管的圆柱形;优选的,所述膜管中通孔的直径为3毫米。
所述上壳体端头和所述下壳体端头与所述膜壳通过法兰连接头连接;或者,所述上壳体端头和所述下壳体端头与所述膜壳通过卡箍连接。
所述上壳体端头开有浓液出口,所述下壳体端头开有进料口,所述膜壳上开有反冲口和清液出口;优选的,所述浓液出口、所述进料口、所述反冲口和所述清液出口处设有阀门,以分别控制所述浓液出口、所述进料口、所述反冲口和所述清液出口的开闭。
在所述膜管的两端外侧设有环形垫片;所述环形垫片位于所述膜管的外侧和所述膜壳的内壁之间,以填充所述膜管外侧与所述膜壳内壁之间的间隙;优选的,所述环形垫片为双O环垫片,包括大小不同的两个环形部分,所述两个环形部分为一体式结构;其中,所述较的大环形部分包裹所述膜管的端部,所述较小的环形部分越过所述膜管,顶向所述过滤器的两端;优选的,所述环形垫片由橡胶构造。
所述碳化硅膜为蜂窝状结构。
所述碳化硅膜的过滤精度为40纳米;或者,所述碳化硅膜的过滤精度为100纳米;或者,所述碳化硅膜的过滤精度为500纳米。
所述碳化硅膜带有负电荷,以抵抗有机污染物在所述碳化硅膜表面的附着力。
所述过滤器仅包含一个膜管;优选的,单只所述膜管的碳化硅的面积为8平方米。
所述碳化硅膜的开孔率为50%。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碳化硅膜作为过滤器滤芯,由于碳化硅膜的基材为化学惰性材料,适用于任何有机溶液,可以抵抗任何浓度的酸碱溶液,抗污能力强;同时由于其通量为传统陶瓷膜的6倍以上,过滤效率高;此外,该过滤器采用单只大膜装填,节省成本且反冲时其受力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碳化硅膜过滤器的主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O环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O环垫片与碳化硅膜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中:1、进料口;2、下壳体端头;3、法兰连接头;4、双O环垫片;5、支撑板;6、膜壳;7、碳化硅膜;8、清液出口;9、上壳体端头;10、浓液出口;11、反冲口;12、空心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为了克服现有有机膜过滤器的缺点,得到过滤效果和抗污染效果好的过滤器,本实用新
为了克服传统过滤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碳化硅膜过滤器。该碳化硅膜过滤器包括膜壳6、碳化硅膜7、上壳体端头9和下壳体端头2。其中,碳化硅膜7为该过滤器的滤芯,位于膜壳6中;膜壳6与上壳体端头9和下壳体端头2均连接,且均通过法兰连接头3连接。这里,上壳体端头9与下壳体端头2和膜壳6的连接方式还可以为由卡箍连接,或者卡口式连接等等。如图1所示为该碳化硅膜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凡闰司(上海)流体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凡闰司(上海)流体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789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