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腰穿留置脑脊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79003.9 | 申请日: | 2013-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73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黎佳思;毕晓莹;邓本强;张雷;吴涛;余龙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0/00 | 分类号: | A61B10/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8 | 代理人: | 赵青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留置 脑脊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具体涉及一种腰穿时留置脑脊液装置。
背景技术
腰穿属于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之一,尤其是神经内外科医生,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病变、脱髓鞘疾病、脑肿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必须要进行腰穿检查。目前使用的腰穿包多为医院供应室自行组合配置。除了常用的腰穿针、测压管、无菌纱布等之外,一般还包括三根左右的无菌试管,供留置脑脊液病原菌培养使用。其余不需无菌的脑脊液标本由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取合适的干燥管留置,一般是在腰穿操作时把干燥管放在试管架上,把试管架放在腰穿包旁边。医生在操作时取干燥管接取脑脊液。
目前临床工作繁重,一名医生要经管多名患者,大多数时候腰穿操作仅仅管床医生一人。而且,神经内科一般留取脑脊液均在5管以上。由于腰穿是无菌操作,当医生穿刺后接取脑脊液时,必须空出一只戴无菌手套的手(一般是右手)取普通的干燥管接取脑脊液,然后用另一只没有污染的手(一般是左手)把穿刺针芯插回穿刺针,再把干燥管放回试管架,接着右手再取干燥管,左手拔出针芯,一次能接两管脑脊液。如此反复,直到完成脑脊液标本留取。即使是二人操作,在衔接过程中也需要反复抽插穿刺针芯。
此过程首先已经不符合腰穿无菌操作要求,造成了手套污染,不能再碰穿刺针及穿刺部位,无菌手和有菌手区分不严格或不谨慎者可能使得穿刺后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严重者可能造成医源性的脑膜炎/脑炎。其次,反复抽插穿刺针不仅增加感染机会,而且容易造成穿刺并发症,如将异物、消毒剂带入鞘内,植入性表皮样肿瘤及神经根带出等。最后,留取脑脊液时间过长给患者带来不适,尤其是由于某些原因不能长时间保持腰穿体位者,造成医源性痛苦。
因此,临床亟需一种符合腰穿无菌操作要求,避免二次污染,减轻医生行腰穿术的工作强度的专用的腰穿留置脑脊液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符合腰穿无菌操作要求,避免二次污染,减轻医生行腰穿术的工作强度的专用的腰穿留置脑脊液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腰穿留置脑脊液装置,它由一个可折叠试管架和至少一支试管组成,所述的可折叠试管架包括试管孔洞板、四根可折叠的立柱和底座,试管孔洞板上分布有八个以上的试管孔洞;立柱上设有立柱折叠点;所述的试管的末端呈漏斗状且试管开口端连接有试管盖,试管盖上设有试管盖开关点。
所述的试管孔洞板上分布有十个试管孔洞,分为两排,每排五个。
所述的试管孔洞的直径与试管的直径相匹配,避免试管放在试管架上时朝各个方向摇晃。
所述的四根立柱通过立柱折叠点可进行折叠,折叠后整个试管架基本处于一个平面,便于运输和保存,节省空间。使用时,再通过立柱折叠点使立柱与底座呈垂直状态,保持整个试管架的平衡。
所述的底座由四根固定杆连接成矩形结构。
所述的试管,较佳的,比普通常用抽血试管小,容量约为普通试管的2/3,符合脑脊液留取量不大的特点。在医生单手操作时,即可打开或盖上试管,并通过试管盖上的试管盖开关点实现试管的密闭。
本实用新型,临床使用可根据需要选择一个可折叠试管架和多支试管的组成,较佳的,由一个可折叠试管架和两支试管组成,且两支试管用无菌塑料袋密封。
本实用新型,临床使用前,可打包放在腰穿包内,由于体积较小,不会增加腰穿包的重量和大小。也可消毒后经无菌塑料袋密封,单独放置,医生根据每次腰穿具体要求取用。留置试管可两个一组密封,避免一次拆封后使用不完而浪费。
本实用新型根据目前临床腰穿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设计,其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功能齐全、使用方便。使得整个腰穿过程操作医生一人即可完成,有效节省了人力,而且均是无菌操作,避免了医源性污染的可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可折叠试管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试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其中:试管孔洞1;立柱2;立柱折叠点3;底座4;试管孔洞板5;试管盖6;试管盖开关点7;试管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790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移动支付卡座及移动支付终端
- 下一篇:一种电子学生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