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刚性软质凸模复合胀形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82890.5 | 申请日: | 2014-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655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彭南宁;周绚;贾福生;莫南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15/06 | 分类号: | B21D15/06;B21D37/10 |
代理公司: | 遵义市遵科专利事务所 52102 | 代理人: | 刘学诗 |
地址: | 563000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刚性 软质凸模 复合 工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工凸台胀形零件的工装,尤其涉及一种刚性软质凸模复合胀形工装。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软法兰是卡箍组件(APP 31.02)上的一个重要和关键零件,主要用于航空、航天、轮船领域,由于在工作中承受高压,因此,要求零件变形均匀。材料采用1Cr18Ni9Ti-δ0.8(GJB2296)航空不锈钢管,管壁厚0.8。
对于生产凸台胀形零件,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好凸台胀形部位的冲压(施力)方向和零件在凸、凹模(或模具)中的脱模矛盾。目前有关资料介绍,一般均采用传统的压力加工方法,如旋压(滚压)胀形工艺,橡胶(或聚氨酯棒)胀形工艺,以及液压胀形工艺、刚性凸模胀形工艺等;但是这些加工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如旋压(滚压)成形工艺,其尺寸φ50.8+0.25不易控制,尺寸的一致性差,其废品多,生产困难,可靠性极差,不能满足和适应产品质量和批产要求。
根据工艺计算,零件的胀形系数:K=dmax/d=66/48=1.375>K极限,如果采用液体或橡胶等作传压介质进行的软模胀形,虽然胀形过程中,坯件变形比较均匀,但由于K>K极限,该工件易破裂,加之凸台窄缝小,而橡皮(或聚氨酯棒)能够深入小缝隙的能力较差,且弹性恢复量大,对于窄缝的胀形不利。而且生产率较低,工人操作条件较差。同样,直接利用模具刚性胀形的机械胀形,虽然具有生产效率高,操作方便的优点,也同样使工件易破裂,因为这两种胀形方法的胀形系数相差不大;尤其对于结构特殊的凸台胀形软法兰零件,凸肚高、窄是它的特点,而采用管坯成形工艺来说,成形难度大;更容易产生失稳起皱,破裂,为保证零件质量,只能采用分步或增加工序的方法解决,但又造成整个加工工艺流程长,占用设备时间多,费工费时,不利于形成批量生产及企业效益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从而提出一种刚性软质凸模复合胀形工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刚性软质凸模复合胀形工装,由下模座、第一螺钉、导柱、上凹模、小导套、导套、上模座、第二螺钉、轴向压柱、聚氨酯棒、第一销钉、压板、卸料螺钉、弹簧、坯件、第二销钉、下凹模、顶料块和顶料钉组成;下凹模用第一螺钉和第二销钉紧固于下模座上,凹模下部装有顶件装置顶料钉和顶料块;坯件设于轴向压柱与顶料块之间;聚氨酯棒置于坯件内;在上模座与上凹模之间设有压板和弹簧;弹簧上方设有卸料螺钉;导柱一端设于下模座上,另一端通过设于上凹模上的小导套与设于上模座上的导套相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容易,可靠实用特点,对于中小型复杂的零件特别适用,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需加工的软法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刚性软质凸模复合胀形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模座、2-第一螺钉、3-导柱、4-上凹模、5-小导套、6-导套、7-上模座、8-第二螺钉、9-轴向压柱、10-聚氨酯棒、11-第一销钉、12-压板、13-卸料螺钉、14-弹簧、15-坯件、16-第二销钉、17-下凹模、18-顶料块、19-顶料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需加工的软法兰零件的加工工艺为:下管料φ48→车端面,保证坯件高度为42→凸台胀形(胀形模,200KN压力机)→车两端面到图纸尺寸、工艺要求。
如图2所示,一种刚性软质凸模复合胀形工装,由下模座1、第一螺钉2、导柱3、上凹模4、小导套5、导套6、上模座7、第二螺钉8、轴向压柱9、聚氨酯棒10、第一销钉11、压板12、卸料螺钉13、弹簧14、坯件15、第二销钉16、下凹模17、顶料块18和顶料钉19组成;下凹模17用第一螺钉2和第二销钉16紧固于下模座1上,凹模下部装有顶件装置顶料钉19和顶料块18;坯件15设于轴向压柱9与顶料块18之间;聚氨酯棒10置于坯件15内;在上模座7与上凹模4之间设有压板12和弹簧14;弹簧14上方设有卸料螺钉13;导柱3一端设于下模座1上,另一端通过设于上凹模4上的小导套5与设于上模座7上的导套6相对。
上述复合胀形工装的特点及要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828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支架搬运车低温强制热车装置
- 下一篇:智能钻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