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接头温度反光报警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88804.1 | 申请日: | 2013-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141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於爱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於爱东 |
主分类号: | G01K7/36 | 分类号: | G01K7/36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孙力坚 |
地址: | 21400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头 温度 反光 报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度监控及报警设备领域,特别是电力系统中高压导体接头温度的实时监控及报警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力系统中,高压导体接头由于设备制造、长期运行、线夹处螺丝松动等原因会造成接触电阻增大,接触处温度升高,产生局部发热现象。温度的升高又加剧了接触面的氧化,使得接触电阻进一步增大,局部过热严重时会把导体加热到融点温度,从而引发严重的停电事故,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因此对高压导体接头的温度必须进行实时监控及临界点报警,以及时发现高温发生的位置并进行处理,避免事故的发生。
目前电力系统中采用的温度监控产品主要有色温腊片和电子标签两种。色温腊片是最早应用于过热监控的产品,使用时用胶水粘附于需要测温的部位,当被贴处温度高于色温腊片额定融化温度时,自动融化脱落表示告警。欲知温度逐步上升过程,也可并列粘贴数片不同温度的色温腊片,某个颜色的色温腊片融化,说明已经超过了该颜色对应的温度。色温腊片价格低廉,但其粘贴麻烦,由于老化、振动等原因会非正常脱落,易使巡视人员误判的缺点也显而易见。电子标签是当前流行的无线测温监控产品,集温度采集、数据储存、无线射频发送功能于一体,其功能强大,但价格也较为昂贵,单个电子标签的价格在百元左右。对于具有数千个需要进行温度监控部位的变电站而言,要采用电子标签完成全面监控,投资将十分巨大,这对电子标签的推广造成了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温度监控产品的上述问题,申请人经过研究改进,提供一种可靠、性能优良又成本低廉的接头温度反光报警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接头温度反光报警器,包括底座以及与底座连接的安装板,所述底座上方安装有由内至外依次嵌套的支撑架、内壳以及外壳,所述支撑架、内壳以及外壳均为具有顶板的筒状结构;所述内壳的底部与底座固定连接,内壳的外壁上涂有反光油漆,内壳的顶板上开有孔径大于支撑架筒径的通孔;所述支撑架的顶板穿过内壳的通孔与外壳的顶板接触,并通过铆钉与外壳固定;所述支撑架的下方设有直径大于内壳通孔的止口,支撑架的底部安装有磁铁,底座顶面通过螺栓固定有与所述磁铁位置对应的热敏铁氧体;所述支撑架的筒体内安装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支撑架的顶板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在底座上的螺栓的顶面抵接;当磁铁与热敏铁氧体接触时,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利用热敏铁氧体在居里点温度失磁的特性以及反光油漆的高可视性,实现在高压导体接头温度过高时的反光报警功能。本实用新型对高温的反应快速、报警的准确率高,巡视人员误判率低,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便于广泛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接头温度反光报警器,包括底座4以及与底座4连接的安装板10。安装板10的结构如图2所示,用于本实用新型在接头处的安装固定。底座4上方安装有由内至外依次嵌套的支撑架9、内壳8以及外壳2。支撑架9、内壳8以及外壳2均为具有顶板的筒状结构。内壳8的底部与底座4固定连接,支撑架9和外壳2则与底座4不固定。
内壳8的外壁涂满有起警示作用的反光油漆7。内壳8的顶板上开有孔径大于支撑架9筒径的通孔,支撑架9可在通孔内上下移动。支撑架9的顶板穿过内壳8的通孔与外壳2的顶板接触,并通过铆钉6与外壳2固定。支撑架9的下方设有直径大于内壳8通孔的止口,用于支撑架9向上移动的限位。
支撑架9的底面安装有磁铁3,底座4的顶面安装有与磁铁3位置对应的热敏铁氧体11,热敏铁氧体11通过螺栓5固定于底座4上。支撑架9的筒体内安装有弹簧1,弹簧1的一端与支撑架9的顶板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在底座4上的螺栓5的顶面抵接,以螺栓5作为弹簧1的定位中心,防止弹簧1位置偏移。当磁铁3与热敏铁氧体11接触吸合时,弹簧1处于压缩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於爱东,未经於爱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888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