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炉耦合的褐煤干燥节能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90712.7 | 申请日: | 2013-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16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徐钢;李君;杨勇平;方亚雄;许诚;杨志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F22B33/18 | 分类号: | F22B33/18;F22D1/36;F26B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麟保德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8 | 代理人: | 韩建功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耦合 褐煤 干燥 节能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站节能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炉耦合的褐煤干燥节能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的能源消耗结构一直以煤炭为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中仍占主导地位。由于世界范围内烟煤和无烟煤的过度开发利用,褐煤资源开发利用越累越受到各国重视。我国已探明的褐煤资源达1300多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13%。褐煤是变质程度最低的煤,挥发分一般在40%~50%,全水分可达35%~50%,空气干燥基水分为10%~20%,低位发热量一般只有7~15MJ/kg,煤化程度介于泥炭和烟煤之间。
近年来我国电煤供应紧张,而褐煤价格较低,且含硫量较低,越来越多的电厂开始燃用褐煤发电。由于褐煤本身水分较高,直接参与燃烧,一方面在着火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量,加之褐煤挥发分高,容易爆炸;同时褐煤燃烧生成的烟气量偏大,排烟温度偏高,使得锅炉排烟热损失严重,电厂热效率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较大;另外,高水分褐煤热值较低,使得锅炉本体体积庞大,锅炉辅机容量也偏大,大大增加了电站投资和厂用电率。
目前,针对上述问题,火力发电厂燃烧褐煤之前,要对褐煤进行干燥,对褐煤进行干燥,使得褐煤的含水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再将褐煤输送到锅炉中进行燃烧而发电。但是,褐煤干燥过程中的水分蒸发是一个大量消耗热能的过程,传统褐煤干燥系统,蒸发的水分中含有大量空气,水分潜热不可能得到利用。单独设置干燥系统导致发电工艺的繁杂和操作、管理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目前燃烧褐煤的火力发电厂中褐煤干燥系统通常独立于发电系统,发电工艺的繁杂和操作、管理不便;蒸汽潜热不能有效利用,排烟温度高等特点,低品位热源,未能有效的充分利用,导致资源浪费的情况,提供了一种机炉耦合的褐煤干燥节能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系统由褐煤干燥子系统、空气预热子系统、汽轮机侧回热系统及余热利用子系统组成,锅炉烟道内设置低温省煤器:
所述褐煤干燥子系统由给煤机、干燥器和分离器组成,给煤机与干燥器连接,干燥器的气体出口与分离器连接,干燥器和分离器的固体出口与磨煤机连接;
所述空气预热子系统由依次连接的前置式空气预热器和主空气预热器组成;主空气预热器设置在低温省煤器之前;
所述汽轮机侧回热系统包括依次串联的5号回热加热器、6号回热加热器、7号回热加热器、8号回热加热器,四个回热加热器分别与汽轮机中压缸、汽轮机低压缸连接;
所述褐煤干燥子系统中,干燥器的进汽口与5号回热加热器连接,饱和水出口与5号回热加热器的疏水管道连接,分离器的排汽口与前置式空气预热器连接。
所述余热利用子系统中,低温省煤器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与7号回热加热器凝结水的入口、6号回热加热器的凝结水出口连接,低温省煤器后依次设置除尘器和引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余热利用,布置低温省煤器,回收排烟余热,替代部分汽轮机抽汽,回收了部分汽轮机做功;由于主空气预热器入口空气温度提高,导致排烟烟气温度增加,从而提高低温省煤器的烟气利用范围,这种机炉耦合的褐煤干燥系统与单纯的余热利用系统相比可替代更高级回热抽汽,进一步提高节能效果。
(2)干燥系统与原制粉系统连接,利用部分5号抽汽在干燥机中凝结放热干燥褐煤,原煤水分可减少,煤的能量密度提高,实现系统褐煤干燥,不仅有利于煤的稳定燃烧,也减少了锅炉的排烟损失,提高锅炉效率;
(3)褐煤干燥后燃煤水分减少,煤的能量密度提高,低位发热量达到烟煤水平,产生烟气量减小,锅炉炉膛体积减小,辅机出力得以保证,电站初投资减少;
(4)褐煤干燥后燃煤水分减少,烟气中水蒸气含量降低,可极大降低尾部烟道的低温腐蚀问题,从而可进一步降低锅炉排烟温度,即低温省煤器的出口烟温,提高锅炉效率。
(5)通过利用煤中蒸发的大量水蒸气经分离后在前置空预器中预热空气中释放潜热,凝结放热后通入废水回收系统,回收了大量的水蒸气潜热和水分,即间接回收了部分干燥褐煤消耗的抽汽热量,减少电站的能耗和水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标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907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