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墩系梁施工用托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91577.8 | 申请日: | 2013-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53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汤得志;王超;刘福星;徐银波;胡洪伟;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04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墩系梁 施工 托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应用在桥梁墩身系梁施工支撑系统中的高墩系梁施工用托架。
背景技术
随着架桥技术的发展,墩身高度也在增加,且受施工条件的限制,很多时候高墩系梁与墩身需采取异步施工。传统高墩系梁施工方法主要有支架法、抱箍法、吊模法等。采用支架法施工时支撑系统材料繁多,受施工场地限制,施工成本大;采用抱箍法或吊模法施工时施工复杂,安全风险高。
因此,需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施工高效便捷且能有效节省施工成本的高墩系梁施工用托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墩系梁施工用托架,它包括通过精轧螺纹钢连接的主托架和辅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托架包括通过主立柱连接的主支撑平台和主锚梁,所述主支撑平台包括一对主承重梁,所述主承重梁之间设有第一连接横联和第二连接横联,所述第一连接横联和第二连接横联平行布置,所述第一连接横联固定设置在主立柱的顶部,所述主立柱底部与主锚梁固定连接;所述辅托架包括通过辅立柱连接的辅承重梁和辅锚梁,所述辅承重梁固定设置在辅立柱顶部,所述辅立柱底部与辅锚梁固定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
所述主承重梁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锚梁,所述第一锚梁上设有用于精轧螺纹钢穿过的螺栓孔,所述第一锚梁和主承重梁之间设有第一斜撑。
所述主承重梁和主立柱之间设有第二斜撑。
所述主承重梁和主锚梁之间设有第三斜撑。
所述主锚梁上设有用于精轧螺纹钢穿过的螺栓孔,主锚梁的横向一侧设有用于置于墩身预留孔内的第一牛腿,所述主锚梁的纵向两侧设有第二牛腿。
所述辅承重梁上设有用于精轧螺纹钢穿过的螺栓孔,所述辅承重梁和辅锚梁之间设有一对第四斜撑,所述第四斜撑以辅立柱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所述辅锚梁上设有用于精轧螺纹钢穿过的螺栓孔,辅锚梁的横向一侧设有用于置于墩身预留孔内的第三牛腿,所述辅锚梁的纵向两侧设有第四牛腿。
本实用新型具有安装简单,工作效率高、制作成本低的特点,是一种可适用于下承式移动模架造桥机制梁的高墩系梁施工用托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主托架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辅托架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中所示的一种高墩系梁施工用托架,它包括通过精轧螺纹钢5连接的主托架1和辅托架2,主托架1包括通过主立柱3连接的主支撑平台1.1和主锚梁1.2,主支撑平台1.1包括一对主承重梁1.3,主承重梁1.3之间设有第一连接横联1.4和第二连接横联1.5,第一连接横联1.4和第二连接横联1.5平行布置,第一连接横联1.4固定设置在主立柱3的顶部,主立柱3底部与主锚梁1.2固定连接;辅托架2包括通过辅立柱4连接的辅承重梁2.1和辅锚梁2.2,辅承重梁2.1固定设置在辅立柱4顶部,辅立柱4底部与辅锚梁2.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
主承重梁1.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锚梁1.6,所述第一锚梁1.6上设有用于精轧螺纹钢5穿过的螺栓孔,第一锚梁1.6和主承重梁1.3之间设有第一斜撑1.7。
主承重梁1.3和主立柱3之间设有第二斜撑1.8。
主承重梁1.3和主锚梁1.2之间设有第三斜撑1.9。
主锚梁1.2上设有用于精轧螺纹钢5穿过的螺栓孔,主锚梁1.2的横向一侧设有用于置于墩身预留孔内的第一牛腿1.10,所述主锚梁1.2的纵向两侧设有第二牛腿1.11。
辅承重梁2.1上设有用于精轧螺纹钢5穿过的螺栓孔,辅承重梁2.1和辅锚梁2.2之间设有一对第四斜撑2.3,第四斜撑2.3以辅立柱4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辅锚梁2.2上设有用于精轧螺纹钢5穿过的螺栓孔,辅锚梁2.2的横向一侧设有用于置于墩身预留孔内的第三牛腿2.4,所述辅锚梁2.2的纵向两侧设有第四牛腿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915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