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窗口式电缆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94496.3 | 申请日: | 2013-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518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邓腾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蓝麦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40;H01R13/52;H01R13/6581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胡东升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窗口 电缆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窗口式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电缆连接器普遍采用分体式结构。如图2为分体式结构,具体操作是先将绝缘子6安装到外壳7中,再将后座8压接到外壳7中,再将电缆内芯与插孔9进行焊接后从后座8的尾部穿入,使用电阻焊机将电缆与后座8焊接到一起,从而生产出传统的电缆组件。这种方式存在三大弊端:一是产品的成本高,外壳7与后座8都是采用金属进行加工、电镀,在实现的过程中,需要反复的装夹、加工、电镀,原材料消耗较多,加工难度大,加工周期较长,成本高,市场的价格成本优势小,基本没有市场的竞争力。二是指标性能差,由于在电性能传输的路径上,外壳7与后座8采用分体、压接的方式进行组合,必然导致其接触面上的接触电阻增大,从而导致产品的电压驻波比增大,降低产品的信号传输效率;三是一致性差,由于外壳7与后座8采用分体、压接结构,机加工过程产生的加工误差在所难免,必然导致外壳7与后座8压接时受力不均匀,从而导致批量生产时产品的一致性变差。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窗口式电缆连接器,是一种结构简单,机械性能可靠,电气性能优越,组装效率高,成本低廉,适合于大批量生产的电缆组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窗口式电缆连接器,包括:
处于中心的内导体以及同轴套接于所述内导体外部的绝缘介质,所述绝缘介质同轴设于外导体内腔中,所述外导体的前端呈台阶轴状,在外导体的前端一体结构设有外导体管,并在所述外导体管圆周面上开设有焊接窗口,所述外导体管上还套接有屏蔽管;
所述内导体的前端上半圆周为斜面,所述斜面处于所述焊接窗口的正下方;所述内导体的前端还同轴设有中心焊接孔。
本发明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所述外导体的内腔壁沿周向设有一圈限位凸台,相应地,所述绝缘介质的外圆周设有一圈限位凹槽;
所述绝缘介质的内腔壁沿周向设有一圈定位凸台,相应地,所述内导体的外圆周设有一圈定位凹槽。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的电缆连接器,在于其外导体的窗口式结构,可以实现将外导体设计成一整体的结构,简化产品的加工工艺,在缩短产品机加工工序的同时,缩短产品的加工工期,降低产品机加工过程中浪费,提高原材料的使用率;外导体的窗口式结构,有利于降低金属件压接面之间的接触电阻,从而降低产品的电压驻波比,提升产品的有效功率传输;由于外导体的窗口式结构,在进行连接器组装时,可以先将内导体安装在连接器中,大大的提升产品装配效率;稳定性优越,由于外导体的窗口式结构,有效规避外导体两段式压接所带来的压接不牢靠、不到位、漏压接的安全隐患;内导体、绝缘介质与外导体之间均采用凸凹结构的固定方式,有效地保证所有零件之间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屏蔽管的设置,有利防止射频信号的泄漏,同时有效的规避了灰尘等污染物落入到连接器内部的风险;内导体、外导体与射频电缆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在降低产品的接触电阻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提升产品对环境的适应性,规避产品在长期的侵蚀环境下的氧化风险,提升产品的抗氧化能力。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B为图1A中I的局部放大图;图2为传统电缆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内导体,11定位凹槽,2绝缘介质,21定位凸台,22限位凹槽,3外导体,31焊接窗口,32限位凸台,33外导体管,4屏蔽管,51内芯,52屏蔽层,6绝缘子,7外壳,8后座,9插孔,10电缆。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窗口式电缆连接器,包括:
处于中心的内导体1以及同轴套接于所述内导体1外部的绝缘介质2,绝缘介质2同轴设于外导体3内腔中,绝缘介质2实现对内导体1与外导体3之间的支撑与阻抗匹配。
外导体3的前端呈台阶轴状,在外导体的前端一体结构设有外导体管33,并在外导体管33圆周面上开设有焊接窗口31,外导体管33上还套接有屏蔽管4。
内导体1的前端上半圆周为斜面,该斜面处于焊接窗口的正下方;内导体的前端还同轴设有中心焊接孔。外导体3的内腔壁沿周向设有一圈限位凸台32,相应地,绝缘介质2的外圆周设有一圈限位凹槽22;实现对外导体3与绝缘介质2的限位;绝缘介质2的内腔壁沿周向设有一圈定位凸台21,相应地,内导体1的外圆周设有一圈定位凹槽11;实现对内导体1与绝缘介质2的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蓝麦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蓝麦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944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