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01698.6 | 申请日: | 2013-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90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刘雨含;张开冉;刘俊杉;于新蕾;郭一冰;高原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原;刘雨含;刘俊杉;张开冉;于新蕾;郭一冰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H01M2/0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张少凤 |
地址: | 26607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尤其涉及一种可标识剩余电量的干电池、锂电池或其他电池。
背景技术
电池是便携式电器常用的电源,它具有廉价、便携的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发明人发现,目前市面上见到的电池,本身都不带有剩余电量标识功能。当电池用过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其外观一般不发生明显变化,人们往往很难分辨出电池的剩余含量。虽然可以用专用仪表也可以测量出电池的剩余电量,但是由于专用仪表价格较高、使用较麻烦,而电池剩余电量测量只是偶然的需求,显然不适合日常家庭使用。
时间长了,很多人家里都会攒下一堆废旧电池,包括干电池、锂电池、充电电池等。所谓“废电池”和“旧电池”是不一样的概念,旧电池是用过一段时间的电池,尚存一定的电量,依据剩余电量的不同,还可在不同的设备上应用一段时间,发挥“余热”,只有电量几乎完全耗尽,难以在任何设备上使用的电池才是真正的“废电池”。由于我们无法直观地从外表区分“废电池”和“旧电池”,用专用仪器或设备测量也比较麻烦,往往最后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起丢弃,造成了很大浪费。
此外,日常生活中同时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电池的设备也比较多,对这类设备,要求尽量使用剩余电量接近的电池。这是因为,不同的电池相应的内阻和电势都会不同。混合使用他们的时候,如果是串接,可能导致内阻小,电势低的电池过度放点,一下耗尽存量,并且产生内部电流超过允许值,迅速老化、报废。这时候电池组中的新电池也会受到拖累,产生连锁反应。如果是并接,会产生电池组内部环流,一方面对外输出减弱,另一方面可能引起电池本身的发热甚至爆炸。
此外,废旧电池内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以及废酸、废碱等电解质溶液。如果随意丢弃,腐败的电池会破坏人们的水源,侵蚀人类赖以生存的庄稼和土地,人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不能方便识别废旧电池剩余电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电池本体,进一步包括覆盖于电池本体表面的调整标识;所述电池本体的外表面覆盖有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凹槽,凹槽的长度大于所述调整标识的长度,凹槽内部的两侧为空心结构,所述调整标识的两端镶嵌于凹槽内部两侧的空心结构内;凹槽沿电池本体外表面的圆周方向水平分布,或沿电池的轴向竖直分布;所述调整标识未嵌入所述凹槽的部位外侧设有凸起或凹坑;调整标识上或凹槽内设有一个或多个定位装置。通过调整设置在电池本体外表面上的调整标识的位置,对电池的剩余电量予以手工标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通过使用者手动对电池的剩余电量进行标识,使得电池能够得以充分利用。
附图说明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电池的指示标识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指示标识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或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电池本体1,还包括覆盖于电池本体表面的调整标识3。所述调整标识可以是矩形、圆形、椭圆形、菱形或其他任何形状的图形。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本体的外表面覆盖有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凹槽2,凹槽的长度大于所述调整标识的长度(所述调整标识的长度即指该调整标识沿凹槽的走向方向的长度),凹槽内部的两侧为空心结构,所述调整标识的两端32镶嵌于凹槽内部两侧的空心结构内,因此该调整标识可通过手工调整的方式,沿凹槽方向来回移动。使用者可以通过调整调整标识的位置,对电池的剩余电量进行标识。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特别指出了凹槽的两种分布情况,分别是:凹槽沿电池本体外表面的圆周方向水平分布(如图1所示),或沿电池的轴向竖直分布(如图4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上述两种情形,所述凹槽可以以任意形状分布于电池本体外壳表面的任一位置,例如,可以位于所述电池本体外壳的侧面上,也可以位于电池的两端。所述凹槽的形状可以沿电池本体外壳任意分布,并不局限于附图中所列的圆弧状或直线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原;刘雨含;刘俊杉;张开冉;于新蕾;郭一冰,未经高原;刘雨含;刘俊杉;张开冉;于新蕾;郭一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016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储物柜的标签分类放置座
- 下一篇:一种电梯外召盒的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