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光装置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03388.8 | 申请日: | 2013-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20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晓东 |
主分类号: | F21S11/00 | 分类号: | F21S11/00;F21V2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孙大为 |
地址: | 264006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光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用自然光利用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将自然光引入建筑中的光收集装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使用光收集装置收集自然光的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建筑部2004年颁布的《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国标GB/T50033/34-2004)的规定,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中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利用各种导光和反光装置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利用太阳能作为照明能源”。
目前的现有技术中存在收集光进入建筑物内部的技术。例如:中国专利201652153U公开了一种建筑用主动式自然导光装置,配合使用了定日镜和反射镜,透过漫射板将阳光通过天窗引入建筑内部。这种系统依赖于具备二维转动自由度的机械跟踪系统:定日镜,其制作复杂成本较高。此外这种系统利用了二次曲面配合使用来采集光,同样制作复杂成本较高。此类采光装置都存在这些缺点,带来制作和成本的问题,商业可行性不高。
现有技术中,还存在光导管系统。光导管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光导管将阳光从其一端传递到另外一端,从而达到照明等目的。图6是一个典型的现有竖直光导管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但是,上述光导管系统的缺点是没有聚光功能,占用空间相对较大,在远距离传输光的时候,系统的性价比低。举例说明,一个直径为300mm 的光导管,其受光面积为0.07平方米,因此其日光照明峰值利用率Wpe约为500瓦。其中Wpe的定义为在室外日光强度达到峰值1000W/平方米且日光的照明效率为110流明/平方米的自然条件下,该光导管相当于每瓦15流明的白炽灯的工作功率数。
具体计算过程为:
Wpe=0.07平方米×1000瓦/平方米×110/15=500瓦
以一个典型光导系统的市场价格5千元为估算基础,以每天使用10小时计、每年使用效率70%计,则系统每年节约的照明用电量约为1500千瓦时。按照当前电价计算,投资回报期约为4年。
因此,效率低,商业可行性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光装置设备,其采用一维自由度的转动系统,和单个曲面,能够聚集阳光并且投进指定的光收集区域,从而提高自然光利用效率,同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具有较高的商业可行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光装置,包括反光曲面、机械转动装置、电机传动机构、控制单元四个部分。机械转动装置、电机传动机构和控制单元驱动反光曲面跟踪发光天体的运行轨迹,将自然光聚合后投向指定的光收集区域。
反光曲面内部具有反光特性。本采光装置中可以只用一个反光曲面来采集光。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反光曲面可以是圆柱面,抛物面或符合抛物 面或环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本发明的反光曲面固定于机械转动装置上,在电机传动装置和控制装置带动下在工作面上绕轴进行旋转。所述反光曲面关于一经过其母线的平面(称为“对称面”)对称,所述工作面与所述“对称面”垂直,所述轴为工作面的法线。所述反光曲面将自然光聚合后投向所述工作面(9)上的光收集区域。
更进一步改进,还包括一个光收集装置,在工作面内放置一光收集装置的入口,形成入口曲线。入口曲线的特征是其几何中心点在上述法线上。反光曲面绕法线为轴进行旋转,跟踪发光天体的运行轨迹;其运转运行的特征是使上述“对称面”始终含发光天体的理论中心点。
入口曲线的形态通常为一个对称封闭的曲线,例如为一个圆或一个多边形;但也可以是一不封闭的曲线。
反光曲面与工作面的交线构成一抛物线或圆弧,且在工作面内形成焦点。焦点位于所述入口曲线所围空间的内部或边缘上。
所述光收集区域位于所述入口曲线所围空间的内部或边缘上。
本发明的核心思想是,利用曲面能够聚焦但是焦点始终指向光源的特点,使曲面跟随光源转动,同时保证焦点落入光收集装置的入口处。
本发明的采光装置可以与光导系统相配合使用,也可以在光导纤维系统中配合使用。
本发明的采光装置和方法可以和光导管系统或光导纤维系统结合使用。
本发明的采光装置中,可选地,光收集装置可以是光导管,也可以是 光导纤维系统的组成部件。
本发明的采光装置还可以组合使用,组成一个采光系统,该采光系统包括两个以上本发明的的采光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晓东,未经张晓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033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针菇菌种液化培养基
- 下一篇:可减少香烟危害的烟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