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水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03579.4 | 申请日: | 2013-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69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李焕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焕然 |
主分类号: | C02F1/40 | 分类号: | C02F1/40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丁纪铁 |
地址: | 20012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水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化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油水安全分离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多数原料、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因各种因素都携带有一定数量的水,需要进行脱水处理。常见的油水分离设备如图1所示,带有油的原料或者产品进入油水分离设备,利用油、水密度不同的特性,将水和油分离开来,水从油水分离设备底部的出口经由排水阀排出。
由于装置工艺不同,相应的油水分离过程分为连续分离过程和间歇分离过程。油水连续分离过程一般采用仪表自动控制,油水间歇分离过程一般采用人工控制。在油水分离过程中,采用连续分离的设备,常常会发生界位自动控制仪表偏差或失灵;采用间歇分离的设备,常常会发生人为操作失误或阀门故障。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排出的水带油,甚至大量的油被带出,不仅造成油品损失,影响下游装置的正常生产,严重的还会直接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如着火爆炸)和环境污染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它可以有效避免脱水带油事故的发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装置,包括有外部的壳体和内部的水位控制机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入口、水出口和油出口;所述水出口设置在壳体底部,所述油出口设置在壳体顶部;所述水位控制机构包括有浮子、连杆、内挡板、外挡板和外接管;所述内挡板嵌套在外挡板内,并通过连杆与浮子连接;所述外挡板底部开孔;所述外接管设置在水出口处外挡板的下方。
较佳的,所述水位控制机构还包括一限位套壳,套在浮子、连杆、内挡板和外挡板的外部,用于限定浮子、连杆、内挡板和外挡板的横向活动范围。
上述油水分离装置可以在0~2.0MPa压力范围内工作,可分离的介质油的相对比重可以在0.3~0.99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装置,利用水、油的密度差,分离水、油,再利用水的浮力,控制内、外挡板的开度,使油水分离装置的出水流量和进水流量保持平衡,如此有效地防止了脱水带油事故的发生。与现有的油水分离设备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装置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应用广泛,既适用于油水连续分离过程,如可以将精馏塔顶回流罐的排水接入本发明装置;也适用于油水间歇分离过程,如可以将储油罐的排水接入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装置生产。
2.工艺控制过程独特,油水界位控制过程采用纯机械机构完成,无控制仪表参与,且壳体内部始终保持有最低水位,底部排出的水不会带油。
3.安全防范效果显著,能防止原有油水分离设备因界位控制仪表出现偏差、失灵或人为操作失误而造成的水带油(或跑油)的事故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装置安全生产,防止了环境污染减,减少了油品损失。
4.实际使用结果表明,经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装置处理后,排水带油量可以控制在10PPM以内。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油水分离设备及其分离方式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油水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油水分离装置的分离方式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油水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F1、F2、F3: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有更具体的了解,现结合图示的实施方式,详述如下:
本实施例的油水分离装置,包括外部的壳体和内部的水位控制机构,如图2所示。其中:
外部的壳体上设置有入口、水出口、油出口和检修口。入口可设置在壳体侧壁,水出口设置在壳体底部,油出口设置在壳体顶部。此外,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在壳体上设置界位计、排污口、压力表口、安全阀口等附件。
内部的水位控制机构包括有浮子、连杆、外挡板、内挡板和外接管。内挡板嵌套在外挡板内,且内挡板通过连杆与浮子连接。外挡板底部开有小孔。外接管设置在水出口处外挡板的下方,用于将分离后的水排出油水分离装置。
以下对上述油水分离装置的工作过程做一详细说明(请参见图3):
首先,将原有油水分离设备底部的排水管道接入本实施例的油水分离装置的入口,连接好其他相关的管道能附件。此时,油水分离装置内部水位控制机构的内、外挡板处于关闭状态,外接管被内、外挡板封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焕然,未经李焕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035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履带式单臂掘进机
- 下一篇:由555构成的可调压调流高性能正激光电源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