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自动贴标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07039.3 | 申请日: | 2013-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393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冯海涛;朱洪广;周红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C9/18 | 分类号: | B65C9/18;B65C9/42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张德平 |
地址: | 2501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自动 贴标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贴标机,确切的说是一种智能自动贴标机。
背景技术
贴标机是以粘合剂把纸或金属箔标签粘贴在规定的包装容器上的设备。标贴由履带式传送装置进行输送,由于标贴质量轻盈,稍微收到外力影响,例如机械振动或者空气流动,就会出现偏离,偏离的标贴会出现错贴等情况,影响标贴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自动贴标机,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智能自动贴标机,包括送标器、分纸器和基座,送标器和送标器安装在基座上部,基座为顶部开口的壳体,基座底部设置排气管,排气管内设置风机,基座的顶部设置履带式传送装置,履带式传送装置的上部与送标器、分纸器配合,履带式传送装置的传动带上开设通孔,基座上安装控制器,控制器连接送标器、分纸器和履带式传送装置连接。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的送标器的入口处设置第一定位传感器,第一定位传感器连接控制器。所述的送标器的出口处设置第二定位传感器,第二定位传感器连接控制器。所述的排气管为筒状,排气管的管口设置内挡板和外挡板,内挡板上开设数个第一通风孔,外挡板上开设数个第二通风孔,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对应,排气管的内壁上开设一圈滑槽,外挡板的外周与滑槽配合,外挡板上设置旋转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风机向基座外抽气,使基座内形成负压,外界气体由传动带上的通孔进入基座内,在传送带上的标贴被牢固吸附住,外力不会使其出现位移,避免错贴现象的发生,保证贴标的质量;定位传感器能够确定产品的位置,从而控制贴标;基座内的负压压力通过转动外挡板的位置控制,操作方便。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简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A向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沿图1B-B线的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的C向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分纸器 2送标器 3第二定位传感器 4控制器 5传送带 6辊轮 7基座 8风机 9旋转柄 10电机 11第一定位传感器 12滑槽 13通孔 14排气管 15内挡板 16第一通风孔 17外挡板 18第二通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智能自动贴标机,如图1所示,包括送标器2、分纸器1和基座7,送标器2安装在基座7上部,基座7为顶部开口的壳体,基座7底部设置排气管14,排气管14内设置风机8,基座7的顶部设置履带式传送装置,履带式传送装置的上部与送标器2、分纸器1配合。履带式传送装置包括两个辊轮6,两个辊轮7之间设置传送带5,其中一个辊轮7的输出轴连接电机10。如图2所示,履带式传送装置的传动带5上开设通孔13,基座7上安装控制器4。控制器4连接送标器2、分纸器1和履带式传送装置连接,控制器4控制送标器2、分纸器1和履带式传送装置的电机10启动和关闭。风机向基座外抽气,使基座内形成负压,外界气体由传动带上的通孔进入基座内,在传送带上的标贴被牢固吸附住,外力不会使其出现位移,避免错贴现象的发生,保证贴标的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贴标的质量,所述的送标器2的入口处设置第一定位传感器11,第一定位传感器11连接控制器4。所述的送标器2的出口处设置第二定位传感器3,第二定位传感器3连接控制器4。产品经自动分纸器1逐份输送到传送带上,在第一定位传感器检测11到产品到达贴标区域时,会通过控制器4给送标器2信号,控制的送标器2自动进行送标,准确无误的将自动剥离的贴标纸贴到产品的指定位置,保证贴标位置的准确性;当第二定位传感器3检测到产品时,会通过控制器4给分支器1信号,向履带式传送装置输送新的产品。
为了便于调节基7座内的负压,所述的排气管14为筒状,排气管14的管口设置内挡板15和外挡板17,内挡板15上开设数个第一通风孔16,外挡板17上开设数个第二通风孔18,第一通风孔16和第二通风孔18对应,排气管14的内壁上开设一圈滑槽12,外挡板17的外周与滑槽12配合,外挡板17上设置旋转柄9。通过旋转柄9转动外挡板17,第一通风孔16和第二通风孔18相对位置变化,从而影响通风的阻力,达到控制负压的目的。第一通风孔16和第二通风孔18对应面积越大,通风能力越强,负压越大,反之越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制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技术内容均为公知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070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