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越野汽车驾驶室保护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08292.0 | 申请日: | 2013-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389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李旭虎;郭鹏越;曹建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闫晓燕 |
地址: | 25000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越野 汽车 驾驶室 保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汽车车外防护装置,尤其是一种汽车驾驶室前面罩的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越野汽车多为平头驾驶室,驾驶室前面罩后面是汽车的冷却模块,冷却模块安装在发动机前方,而冷却模块的上方就是驾驶室内饰,包括仪表台、驾驶员操作面板等主要设备,且驾驶室前面罩均由比较薄塑钢作为装饰,很容易受到前方的障碍物或者是大块飞石硬物碰撞等,极易损坏冷却模块、面罩变形等,使冷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使驾驶员操纵面板故障,从而导致发动机散热差或者无法工作,甚者烧毁发动机和事故发生。
为了解决该问题,一般采用独立的驾驶室前防护装置对其进行保护。目前的汽车很少有前防护装置,大多是采用薄钢板冲压成型制成的包覆件,并通过过渡支架将包覆件固定在驾驶室面罩前方,这种结构的缺点是:
1. 包覆件钢板材料较薄,受到强力撞击极易损坏,稳定性差;
2. 包覆件为薄钢板,对冷却模块的散热、通风和驾驶室的视线造成很大的麻烦和不便;
3. 包覆件需要多个支架焊接点固定,支架较多,焊接难度大,精度要求高,安装不便;
4. 同一种包覆件很难适应不同驾驶室的外形,通用程度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通用性强、通风好,驾驶员视野开阔、稳定性能好的越野汽车驾驶室保护架装置。
本方案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
本方案提供的越野汽车驾驶室保护架装置包括有驾驶室保护架、左支座总成、右支座总成和小钩总成,其中驾驶室保护架包括有两块侧立板、两块主立板焊接总成、两个侧装饰板总成、两个主装饰板总成、一个铰链焊接总成、六个管焊接总成、一个中管焊接总成、左铰链、两个缓冲块和右铰链。
上述的六个管焊接总成由带斜螺纹孔的轴套和钢管焊接而成,所述的主装饰板总成和侧装饰板总成由装饰板与装饰支架焊接而成,所述的中管焊接总成由两个弯管和钢管焊接而成,所述的铰链焊接总成由一个钢管和带螺纹的管焊接件焊接而成,所述的左铰链和右铰链由左右连接板和轴套冲铆而成。
左支座总成和右支座总成分别包括由两个竖板、一个上板、一个加强筋和两个套筒焊接而成,小钩总成由一个小钩和一个平板焊接而成。
左支座总成和右支座总成上的安装孔通过螺栓、螺母与保险杠相连,左支座总成和右支座总成通过销轴、开口销与驾驶室保护架相连,小钩总成通过螺栓、螺母与左支座总成和右支座总成相连。
上述每个总成选用的材料为钢板、钢管或者圆钢。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据对上述方案的叙述得知,由于在该方案中采用了通用的左右支座总成连接在保险杠上,并采用左右铰链配合小钩总成的锁紧装置,故可通过调整左右支座总成上的安装孔,来实现不同车型驾驶室保护架的安装。
由于该方案提供的驾驶室保护架采用钢管、立板等框架形式的结构完成,主侧装饰板总成采用冲压焊接而成,与现有常用的包覆件相比较,明显具有驾驶员视野开阔和冷却模块通风散热性能优异的优点,并且造型美观大气。
由于该方案在驾驶室保护架与铰链锁紧的小钩总成之间设置有缓冲块,可大大增强驾驶室保护架的抗压和稳固性能。
由于该方案的每个主副立板上设有螺栓安装孔,每个钢管的两端均设置配备有螺纹的轴套,左右铰链装置采用套筒和螺母固定,驾驶室保护架装置也均采用螺栓和螺母连接固定,可见加工制作方便,适于推广。
由于本方案的左右支座总成、小钩总成和驾驶室保护架总成可采用不同规格的普通钢板、钢管、圆钢,无特殊要求,故取材方便。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保险杠,2为左支座总成,3为右支座总成,4为销轴和开口销,5为缓冲块,6为小钩总成,7为主立板焊接总成,8为中管焊接总成,9为铰链焊接总成,10为左铰链,11为右铰链,12为管焊接总成,13为主装饰板总成,14为侧装饰板总成,15为侧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082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