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封水套缸体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12906.2 | 申请日: | 2013-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07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郑朝升;章国海;高维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18 | 分类号: | F02F1/18;F02F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05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封水套 缸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结构设计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发动机封水套缸体。
背景技术
汽车尾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此各国排放法规规定的汽车排放限值越来越严格。相对于汽油机来说,柴油机排放物中微粒(PM)的含量比较高。PM除了来自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还有一部分来自润滑油的燃烧。而因润滑油燃烧产生的PM量与缸孔的变形有密切关系。缸孔变形会导致活塞环对缸孔的密封不严,一方面使机油更容易从油环窜入燃烧室燃烧,另一方面会增加窜气量,使得通过曲轴箱通风系统窜到燃烧室的机油量增加。从缸体结构设计上考虑,缸孔在工作过程中的变形量与缸孔周围水套的设计密切相关,水套中对缸孔支撑和加强的肋越多,缸孔越不容易变形。传统上,为了缸孔冷却的需要,会在相邻两缸孔之间设计水套。但这种设计使得两缸间水套附近的缸壁厚度减小,降低了缸孔与缸体其他部分的连接刚度,使缸孔在工作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变形量,限制了PM排放量的进一步降低。因此,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需要设计一种缸孔既有较好冷却效果、又有较好刚度的发动机缸体,以降低发动机的PM排放量。
图1为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半封水套缸体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为发动机前后方向,图中,A、B、C、D代表四个缸孔,缸孔上表面与图1中箭头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发动机左右方向,8为缸体,图2示出了图1中相邻两缸孔连接部分(比如B、C缸孔的连接部分,其他相邻缸孔的连接部分剖视结构与本图大致相同)缸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左侧缸孔水套,2为右侧缸孔水套,3为缸壁,缸壁上方为左侧缸孔水套1与右侧缸孔水套2之间的贯通水套4,即现有技术中,缸壁3将左右两侧缸孔水套之间半封堵,缸壁3上方通过贯通水套4将左右两侧水套贯通,这样的结构设计,显而易见的是,由于存在贯通水套4,因此相邻的前、后缸孔只在活塞的部分工作行程内刚性连接,并且这种设计使得贯通水套4附近的缸壁厚度减小,该结构使缸孔在工作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变形量,进而会造成活塞环对缸孔的密封不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发动机封水套缸体,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半封水套缸体相比,缸孔的变形量大大降低。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发动机封水套缸体,相邻的前、后两缸孔之间由缸壁由上至下直接连接,所述前、后两缸孔之间的刚性连接部分贯通活塞的整个工作行程。
所述缸壁上部的厚度大于半封水套缸体相邻两缸孔之间缸壁的厚度。
所述缸壁的宽度大于发动机半封水套缸体相邻两缸孔之间缸壁的宽度。
在相邻前、后缸孔的缸壁上还设有左、右两个斜水孔和一个直水孔;
所述左斜水孔的上端直接与缸盖水道连通,下端与右侧缸孔水套的上端连通;
所述直水孔的上端与缸盖水道连通,下端与右侧缸孔水套连通,所述右斜水孔的上端与直水孔的上端连通,下端与左侧缸孔水套的上端连通。
所述左、右斜水孔交叉垂直设置且互相连通,形成“X”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能较好地提高缸孔与缸体其他部分的连接刚度,从而可以减少缸孔在工作过程中的变形量;
2.采用增加的水孔结构设计,来补偿由于封水套结构缸孔造成的冷却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半封水套缸体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相邻两缸孔连接部分缸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封水套缸体相邻两缸孔连接部分缸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参见图3。
一种发动机封水套缸体,相邻的前、后两缸孔之间由缸壁3由上至下直接连接,所述前、后两缸孔之间的刚性连接部分贯通活塞的整个工作行程。
所述缸壁3上部的厚度大于半封水套缸体相邻两缸孔之间缸壁的厚度。这里所指的缸壁上部的厚度,指的是现有技术中半封水套缸体的贯通水套4的位置及其附近的厚度,而在发动机活塞的下部工作行程中,半封水套缸体的缸壁厚度与本实用新型中封水套缸体的缸壁厚度是一样的。
所述缸壁3的宽度大于发动机半封水套缸体相邻两缸孔之间缸壁的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129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发动机后端盖及发动机
- 下一篇:一种发电机的消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