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冻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13283.0 | 申请日: | 2013-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901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程乐;李启沅;潘文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42 | 分类号: | G01N1/4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何青瓦 |
地址: | 51808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以冻存组织样本的冻存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医学研究及临床检测中经常涉及到对病人或者动物的生物组织样本,例如血液、尿液、粪便等,进行采集,并需在之后的不同时间内对生物组织样本进行观察或多次检测。因为常规的生物组织样本离开人体内环境后其活度或性能会很快改变,所以对于需要留后观察或多次检测的组织样本要进行低温保存。
一种现有的冻存装置具有一个储存组织样本的腔室。后续的每次检测过程中,都需要对生物样本解冻以方便提取样本,并且在每次取样后再对剩余样本进行低温冻存;因此导致组织样本的取用困难。研究表明,反复的冻融不仅会影响组织样本的质量,甚至会污染剩余组织样本而毁坏样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方便取样且避免组织样本反复冻融的冻存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冻存装置,其中,冻存装置包括盖体、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第一主体部和盖体之间形成第一密封腔,第二主体部和第一主体部之间形成第二密封腔。
其中,盖体和第一主体部螺纹连接,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螺纹连接。
其中,盖体上设置第一内螺纹部,第一主体部上设置与第一内螺纹部匹配的第一外螺纹部;第一主体部上进一步设置第二内螺纹部,第二主体部上设置与第二内螺纹部匹配的第二外螺纹部。
其中,冻存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三主体部,第三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之间形成第三密封腔。
其中,第一密封腔、第二密封腔和第三密封腔外设置有刻度。
其中,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的规格一致。
其中,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上分别设置不同的区分标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冻存装置在盖体和第一主体部之间形成第一密封腔、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之间形成第二密封腔,因此冻存装置具有大于一个的密封腔,能够将组织样本分成多份分别放入多个密封腔中,每次检测时,仅需对其中的一个密封腔中的样品进行解冻提取,进而不会影响其他密封腔中的样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冻存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图1所示冻存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所示冻存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图1所示冻存装置的主视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冻存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6是图5所示冻存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5所示冻存装置的主视图;
图8是图5所示冻存装置的主视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冻存装置100包括盖体11、第一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13和第三主体部14。
盖体11和第一主体部12之间形成第一密封腔(未图示),第一主体部12和第二主体部13之间形成第二密封腔(未图示),第二主体部13和第三主体部14之间形成第三密封腔(未图示)。
具体来说,盖体11为具有第一内螺纹部111的普通盖体。
第一主体部12包括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一容纳部(未图示)、第一密封部(未标示)和位于二者之间用于将二者分隔开的第一分隔部(未标示)。其中,第一容纳部和第一密封部分别具有自端部凹设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容纳部的外表面设置第一外螺纹部121,第一密封部的第二凹槽的内壁上设置第二内螺纹部122。且第一密封部的直径大于第一容纳部的直径设置,优选地,第一密封部的直径与盖体11的外径相等。
第二主体部13包括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二容纳部(未图示)、第二密封部(未标示)和位于二者之间用于将二者分隔开的第二分隔部(未标示)。其中,第二容纳部和第二密封部分别具有自端部凹设的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第二容纳部的外表面设置第二外螺纹部131,第二密封部的第四凹槽的内壁上设置第三内螺纹部132。
第一主体部12和第二主体部13具有相同的结构、且规格一致。即,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第一凹槽和第三凹槽、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第二凹槽和第四凹槽形状及尺寸参数均一致。
第三主体部14的直径与第二容纳部的直径相等。第三主体部14具有自一端凹设的第五凹槽,且该端外表面设置第三外螺纹部1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未经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132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马尾藻再生植株的诱导方法
- 下一篇:用于DSL反向信道通信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