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金属软管360°可转式防扭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14027.3 | 申请日: | 2013-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77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贾铎;邱明星;张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L33/26 | 分类号: | F16L33/26;F16L27/093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任玉龙 |
地址: | 110015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软管 360 可转式防扭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件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金属软管360°可转式防扭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航空发动机包括燃油、滑油、冷却、控制、起动等系统,这些系统包含大量的管路及电缆,对发动机进行供油、润滑、通气、控制及液压传动。为提高发动机的装机维护性,采用金属软管连接。金属软管安装方便,能够保证连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要求,以及吸收流体在管道内流动产生的冲击和振动,能够补偿安装偏差和连接件之间的热膨胀。
金属软管由网体部分和两端连接接头焊接而成,其中网体又由金属波纹管、接管、环、钢丝网套焊接而成。受金属软管的结构限制,金属软管不能过度弯曲和承受轴向载荷,在承受扭曲应力时,寿命会大大降低,因此金属软管安装时应避免承受扭曲应力。
若软管连接结构为法兰型、锥面型,当金属软管安装时,受操作人员的经验差异性影响,软管难以避免出现扭曲情况。
针对以上现状,需设计一种新型金属软管360°可转式防扭连接结构,提高金属软管的安装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金属软管安装时存在扭曲的不足之处,特提供了一种金属软管360°可转式防扭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金属软管360°可转式防扭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软管360°可转式防扭连接结构,包括金属软管1、接头2、插入式接头3、弯管4、平管嘴5、螺母6、密封圈7、止动件8;
其中:金属软管1与接头2焊接成一体;平管嘴5、螺母6装配后,与插入式接头3、弯管4焊接成一体;插入式接头3安装两件密封圈7后与接头2插入配合,通过止动件8卡住。
所述的止动件8为止动销或挡圈。
所述的止动件8为止动销时,接头2上设计有止动销槽和安装孔,插入式接头3上设计有止动销槽;接头2与插入式接头3配合后,通过止动销8防止密封圈7脱出。
所述的止动件8为挡圈时,接头2上设计有挡圈安装槽,接头2与插入式接头3配合后,通过挡圈8防止密封圈7脱出。
通过弯管结构与金属软管的组合装配结构,使弯管结构相对金属软管呈现360°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金属软管360°可转式防扭连接结构,旋转接头被设计成一个软管装配的整体部分,它能通过减少可能的泄露点来增加可靠性,可避免软管出现扭曲情况,提高了软管的安装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金属软管360°可转式防扭连接结构--止动销式;
图2为金属软管360°可转式防扭连接结构--挡圈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金属软管360°可转式防扭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软管360°可转式防扭连接结构,包括金属软管1、接头2、插入式接头3、弯管4、平管嘴5、螺母6、密封圈7、止动件8;
其中:金属软管1与接头2焊接成一体;平管嘴5、螺母6装配后,与插入式接头3、弯管4焊接成一体;插入式接头3安装两件密封圈7后与接头2插入配合,通过止动件8卡住。
所述的止动件8为止动销
所述的止动件8为止动销时,接头2上设计有止动销槽和安装孔,插入式接头3上设计有止动销槽;接头2与插入式接头3配合后,通过止动销8防止密封圈7脱出。
通过弯管结构与金属软管的组合装配结构,使弯管结构相对金属软管呈现360°转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金属软管360°可转式防扭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软管360°可转式防扭连接结构,包括金属软管1、接头2、插入式接头3、弯管4、平管嘴5、螺母6、密封圈7、止动件8;
其中:金属软管1与接头2焊接成一体;平管嘴5、螺母6装配后,与插入式接头3、弯管4焊接成一体;插入式接头3安装两件密封圈7后与接头2插入配合,通过止动件8卡住。
所述的止动件8为挡圈。
所述的止动件8为挡圈时,接头2上设计有挡圈安装槽,接头2与插入式接头3配合后,通过挡圈8防止密封圈7脱出。
通过弯管结构与金属软管的组合装配结构,使弯管结构相对金属软管呈现360°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140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油套管气密性检测封隔器
- 下一篇:一种带防护面罩的安全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