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断路器的引弧用磁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18401.7 | 申请日: | 2013-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866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勤 |
主分类号: | H01H73/18 | 分类号: | H01H73/18;H01H9/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60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断路器 引弧用磁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断路器的引弧用磁轭装置,具体来讲,涉及一种能够提高断路器引弧效率和引弧速度的磁轭装置,该磁轭装置结构简单,且能够大幅度提高断路器的分断能力和电气寿命。
背景技术
低压断路器作为一种量大面广的配电电气,在配电和保护线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是分配电能和保护电气配电网络和工业设备免受短路、过载、欠电压和接地故障等电流的破坏。因此,低压断路器是低压配电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电气元件之一。随着电子工业和用电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我国断路器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作为断路器关键技术指标之一的分断能力,其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断路器的分断能力,必然要提高断路器自身的引弧能力和灭弧能力,而且作为断路器能否灭弧的前提条件,能否实现快速引弧变得更加的重要。
目前,小型断路器中一般采用动、静引弧角加上、下分离的导磁板的方式实现引弧的作用,引弧角起到吸引电弧进入引弧室的作用,上、下导磁板(见图1)能够将故障电弧产生的自励磁场强度由自由分布状态完全集中到电弧运动区域,起到“磁场集中器”的作用,增强电弧运动的驱动力,驱使电弧快速进入到灭弧室。但是由于导磁板上、下分离,导磁板两侧与周围非封闭的结构,将会造成集中到导磁板区域的磁场强度部分外泄到电弧运动区域的外侧,起不到驱动电弧的作用,因此削弱了电弧向灭弧室运动的速度。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半封闭式的U形结构的导磁板(见图2),即上、下导磁板为一侧封闭式的一体式U形结构。此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磁场强度外泄,确保电弧运动的速度。但是,由于上下导磁板为一体式结构,首先不宜于装置,其次上、下一体的U形导磁板结构将会造成磁场强度过分集中与封闭侧导磁板上,从而造成电弧运动区域的磁场强度的降低,影响引弧速度,且不利于分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路器的引弧用磁轭装置,该装置解决现有的断路器的导磁板不易装配、引弧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断路器的引弧用磁轭装置,包括第一导磁板(1)和第二导磁板(2),所述的第一导磁板(1)和第二导磁板(2)分别为L形结构,所述的第一导磁板(1)和第二导磁板(2)对称放置构成封闭的U形结构。
所述的第一导磁板(1)和第二导磁板(2)位于断路器触头及其弧角之间的电弧运动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由两块分别为L形的第一导磁板和第二导磁板对称放置构成的U形结构,相对于一体式结构的导磁板,更易于装配;两个导磁板的接触部分的磁阻率大于L形导磁板上、下臂部分,因此电弧产生的自励磁场强度不会过度集中在侧壁部分,电弧分布更加均匀,更加有利于电弧运动,提高断路器分断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上、下分离的导磁板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体式U形导磁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的引弧用磁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的引弧用磁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的引弧用磁轭装置的自励磁场分布及电弧受力示意图。
图中:1-第一导磁板,2-第二导磁板,3-动触头,4-静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借助优选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
断路器分断电流时将在动、静触头之间产生电弧,电弧从产生到电弧熄灭需要经历四个过程,当电弧被动、静触头拉长到一定程度后,这是电弧在自励磁场产生的电动力的作用下,离开触头并经过弧角进入到灭弧栅片中进行灭弧,最终当电弧电压大于电源电压瞬时值后,电流被强制减小,电弧熄灭。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励磁场的大小和磁场分布直接影响到电弧运动的速度。
众所周知,磁场强度分布为多个封闭的包络线,如在包络线分布区域内磁阻大小相同的话,则磁场的包络线均匀分布,如磁阻大小不同,则磁场的包络线优先通过磁阻小的区域。
为了将自励磁场的包络线均大部分集中到电弧运动区域,增强电弧运动区域自励磁场强度大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体式的U形结构的引弧用磁轭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勤,未经陈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184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具花盆覆土装置
- 下一篇:样品中辣椒素类物质化合物的电化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