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永磁轴向柱塞式电液泵转子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20308.X | 申请日: | 2013-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08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付永领;李祝锋;薛晶;祁晓野;邵云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F04B17/03 | 分类号: | F04B17/03;F04B1/22;F04B5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32 | 代理人: | 王顺荣;唐爱华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永磁 轴向 柱塞 式电液泵 转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永磁轴向柱塞式电液泵转子,特别是涉及一种将永磁伺服电机和斜盘式轴向柱塞泵融为一体并集成了转速传感器的永磁轴向柱塞式电液泵的转子。属于电液泵转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液泵是一种将电动机和液压泵在一个壳体内进行高度集成的新型液压动力单元,输入交/直流电源,输出(高压)液压油;电机与液压泵共轴共转子共壳体,一般将液压泵嵌入电机内,外部接口只是电源电缆和液压输入输出接口。
目前国内采用电机和液压泵集成/融合结构的电机泵专利,要么电机型式采用异步电机,不能调速或者调速性能差,要么电机转子和泵的缸体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铰接,转子结构复杂,结构不够紧凑,使得泵体积偏大。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采用永磁伺服电机型式、电机转子和泵的转子高度一体化、可集成转速传感器的永磁轴向柱塞式电液泵转子。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永磁轴向柱塞式电液泵转子,它是一种采用永磁伺服电机型式、电机转子和泵的转子高度一体化、可集成转速传感器的永磁轴向柱塞式电液泵转子。它结构简单,可以使电液泵结构紧凑、调速性能好,可替代现有的将电机转子和柱塞泵缸体通过各种铰接进行结合的电液泵转子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永磁轴向柱塞式电液泵转子,将永磁伺服电机的转子和轴向柱塞泵的缸体合二为一。该永磁轴向柱塞式电液泵转子由转子体6、磁钢7、隔磁块15、保护罩8和铜板12组成。它们之间的位置连接关系是:转子体6表面开有凹槽,凹槽表面用高强度胶粘有数量相同的磁钢7和隔磁块15,隔磁块15将磁钢7隔开,最外部设有保护罩8,将永磁磁钢7和隔磁块15紧固在转子体6上,转子体6右端覆有铜板12。
如图3所示,所述的转子体6是圆柱状件,其内部均布若干柱塞孔5,用于安装柱塞23,柱塞孔5外侧均布三个通孔构成转子内流道13,连通转子体6两侧的空腔;柱塞孔5内部有衬套4和柱塞腔10,柱塞腔10右端设有吸排油通道11;
如图1所示,所述的转子体6左侧挖空部分设有斜盘轴承位1和斜盘位2,用于将转子体6的左侧通过斜盘轴承18安装在斜盘组件19上;转子体6右侧挖空部分设有配流盘轴承位14和配流盘位9,用于将转子体6的右侧通过配流盘轴承21安装在配流盘组件20上。
所述的转子体6中心设有花键孔3,用于安装花键轴22。
所述的磁钢7为瓦片状件,是永磁体。
所述的隔磁块15是长条状件,用于将相邻的磁钢7隔开。
所述的保护罩8是圆筒状件,用于将磁钢7和隔磁块15紧固在转子体6的表面。
所述的铜板12是圆盘状件,其上设有配流窗16。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典型应用方式如图5所示,转子体6的左侧通过斜盘轴承18安装在斜盘组件19上,转子体6的右侧通过配流盘轴承21安装在配流盘组件20上;花键轴22的右侧安装在转子中心的花键孔3内,左侧安装在斜盘组件19内,斜盘组件19内部装有传感器组件17,传感器组件17位于花键轴22的左侧。转子体6放置在定子电枢绕组24内部。与斜盘组件19铰接的柱塞23伸入柱塞孔5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永磁伺服电机的转子与轴向柱塞泵的缸体结构直接融合为一体,中间没有任何铰接,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转子两侧挖空部分可用于安装轴承、斜盘和配流盘,使得电液泵内部空间结构紧凑,减小电液泵体积;转子采用永磁伺服电机的型式并使电液泵可集成转速传感器组件,便于伺服控制的实现。
附图说明
图1电液泵转子主视图
图2电液泵转子A-A剖面图
图3电液泵转子左视图
图4电液泵转子右视图
图5电液泵转子典型应用方式
附图标号说明:1.斜盘轴承位,2.斜盘位,3.花键孔,4.衬套,5.柱塞孔,6.转子体,7.磁钢,8.保护罩,9.配流盘位,10.柱塞腔,11.吸排油通道,12.铜板,13.转子内流道,14.配流盘轴承位,15.隔磁块,16.配流窗,17.传感器组件,18.斜盘轴承,19.斜盘组件,20.配流盘组件,21.配流盘轴承,22.花键轴,23.柱塞,24.定子电枢绕组。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203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易更新替换的墙体防撞保护构造
- 下一篇:木结构抗震房屋用一体型羽子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