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池塘水田重金属吸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22968.1 | 申请日: | 2013-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99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郭明;谢黎明;陈磊;李祖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C02F1/6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周烽 |
地址: | 3113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池塘 水田 重金属 吸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池塘水田及湿地这些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物进行吸附净化处理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工业、采矿业、交通业、农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的形势愈来愈严峻,重金属污染尤为典型,重金属对土壤、大气、水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各类动植物通过生物链的放大作用将重金属集聚到食物链顶端人类体内,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因而重金属污染残留在环境、食品、卫生检测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据统计,近五年来重金属的上升引发了数十起群体事件,如:血铅事件、汞中毒事件、大米镉超标事件等。由此可见,重金属污染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对此,国内外均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来开发和应用减除污染物(重金属、有机物等)残留含量新技术。期间发展了众多的处理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换水法、换土法、填埋法、生物修复法等,但大多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活性污泥法操作工艺复杂,且活性污泥的培养有一定的难度:换水法及换土法工程过于浩大,投资较高;填埋法并没有把污染物彻底处理,而是将污染转移,不符合环境友好社会的发展要求;生物修复法耗时较长,效率偏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池塘水田的水体中的重金属进行吸附净化的装置。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池塘水田重金属吸附装置,包括处理池、吸附体和磁性回收器三大部分,处理池的两对侧分别有进水管、出水管,出水管上有阀门和循环水泵,处理池的进水管口置于清杂格栅内,处理池的水体中垂挂有漂浮的吸附体,吸附体由上部的浮子、下部的铁质沉子和中间内装有吸附剂的吸附袋组合为一体:用于回收吸附体的磁性回收器为箱体或块状体,置于处理池边或池外。
上述的吸附体至少一件,吸附体的件数与处理池现存水体面积成正比,吸附袋的总体积与处理池的现存水量成正比,吸附体的吸附袋高度与现存水深度成正比。
格栅设于处理池池壁上部,横断面呈“L”字形,其竖直部的上半部为挡浮杂物的多孔板、竖直部的下半部与水平部为挡沉杂物的无孔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磁性回收器的应用,可使众多分布在水体中的吸附体被集中回收,快捷又节省劳力。吸附体对污染物的吸附处理,低能耗、低成本。吸附体上的长条式吸附袋扩大了与污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污染物的处理效率:吸附体经清洗和干燥后能重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装置中处理池与吸附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装置箱式磁性回收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作进一步详述:
本池塘水田重金属吸附装置,包括处理池1、吸附体和磁性回收器三大部分,处理池的两对侧分别有进水管3、出水管6,出水管上有阀门5和循环水泵4,该装置将处理池的进水管口置于清杂格栅2内,处理池的水体中垂挂有漂浮的吸附体,吸附体由上部的浮子7、下部的铁质沉子9和中间内装有吸附剂的吸附袋8组合为一体;用于回收吸附体的磁性回收器为箱体10或块状体,置于处理池边或池外。上述的吸附体至少一件,吸附体的件数与处理池现存水体面积成正比,吸附袋8的总体积与处理池的现存水量成正比,吸附体的吸附袋8高度与现存水深度成正比。格栅2设于处理池池壁上部,横断面呈“L”字形,其竖直部的上半部为挡浮杂物的多孔板、竖直部的下半部与水平部为挡沉杂物的无孔板。磁性回收器10的磁力大于浮子7的浮力、浮子的浮力大于吸附袋8与沉子9的重力之和。
用本装置对池塘水、水田、沼泽地的污水进行处理时,先关闭出水管阀门5,再利用地势的高低落差,自然将水引入处理池的格栅2内,或用水泵抽提至该格栅内,将处理池水灌至快满时停止进水。再在多个长度一致的长条式吸附袋8内装入活性炭之类的吸附剂,扎紧袋口后一起系在聚乙烯泡沫塑料质的浮子7的中心部,这些吸附袋8的下端也捆扎一起系在铁质的厚板形沉子9上。将这样捆扎而成的吸附体,较均匀地抛至处理池1的水体中,开始对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进行吸附。若处理池水深度基本上等于吸附体高度且吸附体在水体中的分布密度较大,则8小时便完成吸附,开放出水管阀门5,将净化后的水放入池塘或水田中。若处理池水很深,吸附袋较短且在池中分布密度小,则可开动循环水泵4,通过循环水管重新抽提入处理池,反复多次吸附后,经24小时停机放净化水返回池塘与水田。为避免处理池的水过深,沉子不着池底,则浮子在一定风势下,会将众吸附体刮向一侧池边,影响均匀吸附,因此,吸附袋的长度应考虑池水深度设定,使沉子能着池底,起抛锚的固定作用。池水浅、吸附体分布密度大的可不关闭出水管阀门,不进行循环重复吸附,在处理池内一次性流水式吸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农林大学,未经浙江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229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