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型电控套管整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25591.5 | 申请日: | 2013-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62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吴疆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疆 |
主分类号: | E21B29/10 | 分类号: | E21B2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834000 新疆维吾尔自***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型 套管 整形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型电控套管整形器,属金属套管变形修复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延续,各油田在开发中因生产工艺及地质原因产生套管变形,目前对于套管的修复大多采用梨形器、铣锥、爆破等手段。机械整形工具均以牺牲套管厚度为代价,很容易产生重新变形、错断等现象。而且施工周期长, 工作强度大,费用高、井场污染严重;爆破修复的方向性更是难以控制,对套管损伤严重。近年,也相继产生了许多类型的套管修复工具,但都需要动用大型机械设备实施作业。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简便无污染的智能型电控套管整形器,其即可用于油井套管的修复,也可用于其他金属管件的修复整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型电控套管整形器,外部为圆柱形钢制外壳,外壳直径小于或等于标准通径。其整体由分瓣式胀管头、锚定器、电控器、推进杆四部分组成。所述分瓣式胀管头下端为锥体爪形分瓣结构,结构为3~5瓣,其内表面为斜面并与带探针的下推进杆锥体表面吻合,爪形分瓣结构上端为活络接头连接在圆柱形钢制外壳下部;上部安装有强磁磁钢的下推进杆为钢制圆柱形椎体结构,下部安装有强磁磁钢的上推进杆同样为钢制圆柱形锥体结构,且上部推进杆长度<下部推进杆长度;上下推进杆之间有缓冲弹簧并连接有压力传感器。锚定器内有板簧且锚定器内的斜面顶销与上进杆锥体表面吻合;锚牙静止时处于圆柱形钢制外壳内,当其工作时可径向伸出圆柱形钢制外壳,位移尺寸﹥圆柱形钢制外壳直径。锚定器径向平面4个为一组,可以为多组,至少为2组;电控器内部安装智能脉冲控制电路,电控器下端与圆柱形钢制外壳上部密封扣连接,连接处下方安装有橡胶缓冲垫;电控器通过电缆束分别控制电磁线圈及采集压力传感器信号;电磁线圈做防水绝缘处理。
附图说明
一种智能型电控套管整形器:包括有分瓣式胀管头(2)通过活络接头(14)与圆柱形钢制外壳(13)连接;安装有强磁磁钢(4)的下推进杆(3)下椎体前端安装有探针(1);安装有强磁磁钢(4)的上推进杆(5)的上锥体与锚定器内斜面顶销(15)吻合;上下推进杆之间有压力传感器(11)并通过弹簧(16)分别与上下推进杆连接;锚定器内有板簧(9)外部有锚牙(6);所述电控器(8)下端通过密封扣与圆柱形钢制外壳(13)连接,连接处下方安装有橡胶缓冲垫(7);电控器通过电缆束(10)控制电磁线圈(12)及采集压力传感器(11)信号。
具体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在用于油井套管修复工作时,通过钢铠电缆下入井中,由地面供电。下锥体探针下行时遇到套管变形部位时触发压力传感器信号,电控器根据压力传感器信号对电磁线圈提供脉冲电流,使上下推进杆产生反向磁力,上推进杆锥体推动锚牙撑住套管内壁下推进杆锥体打开分瓣式胀管头对套管变形部位进行整形修复。结束后,电控器根据压力传感器信号对电磁线圈提供反向电流,上下推进杆复位,继续下一施工作业。
具体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在用于金属管件修复工作时,由人工或其他动力将其置于待修复管件中,由电缆供电。下锥体探针行进时遇到件管变形部位时触发压力传感器信号,电控器根据压力传感器信号对电磁线圈提供脉冲电流,使上下推进杆产生反向磁力,上推进杆锥体推动锚牙撑住管件内壁,下推进杆锥体打开分瓣式胀管头对管件变形部位进行整形修复。结束后,电控器根据压力传感器信号对电磁线圈提供反向电流,上下推进杆复位,继续下一施工作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疆,未经吴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255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静电玻纤滤布与PPS、PTFE复合水刺毡
- 下一篇:多功能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