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及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38074.1 | 申请日: | 2013-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79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强;张月华;白常勋;谭永奎;高院玲;兰燕杰;梁立峰;贺燕铭;马童立;李红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20 | 分类号: | F02F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10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缸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缸体的油道结构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普遍使用的动力输出设备,具有较多的运动副,而运动副间的摩擦将消耗掉发动机较多的能量,因而有效的润滑手段是发动机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外部接入所需装配的零件数量多,结构不够紧凑,体积大,安装以及拆卸维修工艺复杂,密封性能差,油压不稳定,会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行。然而现有技术中,一般的发动机润滑油路是通过机油泵将机油输入滤清器净化后进入缸体内的主油路,位于发动机缸壁本体外部的油路依然很多,油路密封点较多,增大了维护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及发动机,减少油路密封点的数量,降低维护成本,使发动机的安装以及拆卸维修工艺更简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用于为发动机缸体输送润滑油,上述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包括:主油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油道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缸体内,并连通于所述发动机缸体的前端和后端之间,所述主油道上设置多条分油道,所述分油道与所述主油道连通。
其中,所述主油道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缸体进气侧。
进一步的,所述主油道下方设置有多个用于向活塞底部喷撒机油的喷嘴,所述喷嘴与所述主油道连通。
其中,所述分油道包括:所述主油道向上引出的用于向上平衡轴轴颈输送 机油的第一分油道,以及所述主油道向下引出的用于向主轴瓦输送机油的第二分油道。
其中,所述分油道还包括:所述第二分油道远离所述主油道端设置的连通下平衡轴轴颈与所述主轴瓦的第三分油道,所述第二分油道与所述第三分油道通过轴瓦的油槽连通。
其中,所述分油道还包括:所述主油道靠近所述缸体的后端的一端设置有通向所述发动机缸体进气侧缸体外壁的第四分油道,所述第四分油道处安装一用于监控主油道机油压力的机油压力传感器。
其中,所述分油道还包括:所述主油道上靠近所述缸体的前端的一端设置的与发动机缸盖主油道连接的第五分油道。
其中,所述分油道还包括:所述主油道上设置的第六分油道,机油通过油管输送至所述第六分油道,并进入所述主油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如上所述的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
进一步的,上述发动机还包括:堕链轮轴和下平衡轴,所述下平衡轴上与所述堕链轮轴连接处设置有一个用于向所述堕链轮轴输送机油的斜油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通过在发动机缸体内设置主油道和分油道,且主油道与分油道是贯通的,减少油路密封点,密封可靠,降低维护油路的工作量,并使得发动机整体结构紧凑,具有较小的体积,降低装配时的材料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位于发动机缸壁本体外部的油路较多,使油路密封点较多、增加维护成本且外部接入的结构不够紧凑的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及发动机,通过在发动机缸体内设置主油道和分油道,且主油道与分油道是贯通的,减少油路密封点,密封可靠,降低维护油路的工作量,并使得发动机整体结构紧凑,具有较小的体积,降低装配时的材料成本。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用于为发动机缸体输送润滑油,所述发动机缸体油道结构包括:主油道10,
主油道10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缸体内,并连通于所述发动机缸体的前端和后端之间,主油道10上设置多条分油道,所述分油道与所述主油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主油道10是贯通于发动机缸体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由于主油道10是前后贯穿的,机加工时可以从缸体前后端同时机加工钻孔,避免因缸体太长,单边钻孔时另一端的位置因刀具颤动而偏差太大,从而造成主油道10与分油道结合位置的偏移,且减小机加工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380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