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型大功率LED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41101.0 | 申请日: | 2013-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173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罗锦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海金汇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29/00;F21V29/02;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苏丹 |
地址: | 6293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散热 大功率 led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照明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复合式散热型大功率LED装置。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英语:Light-Emitting Diode,缩写:LED)是一种能发光的半导体电子元件,透过三价与五价元素所组成的复合光源。此种电子元件早在1962年出现,早期只能够发出低光度的红光,被hp买下专利后当作指示灯利用。及后发展出其他单色光的版本,时至今日,能够发出的光已经遍及可见光、红外线及紫外线,光度亦提高到相当高的程度。用途由初时的指示灯及显示板等;随着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出现,近年逐渐发展至被普遍用作照明用途。发光二极管只能够往一个方向导通(通电),叫作正向偏置(正向偏压),当电流流过时,电子与电洞在其内重合而发出单色光,这叫电致发光效应,而光线的波长、颜色跟其所采用的半导体物料种类与故意渗入的元素杂质有关。具有效率高、寿命长、不易破损、反应速度快、可靠性高等传统光源不及的优点。白光LED的发光效率近年有所进步;每千流明成本,也因为大量的资金投入使价格下降,但成本仍远高于其他的传统照明。虽然如此,近年仍然越来越多被用在照明用途上。
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0820095351.5,专利申请日为2008年7月9日,名称为“直插式发光二极管”的实用新型专利,其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插式发光二极管,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芯片、封装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的透镜、以及与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电连接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所述直插式发光二极管还包括一位于所述透镜内用以限制所述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之间相对运动的桥状结构。
但是随着现在LED的功率越来越大,普通的仅仅依靠空气自然散热已经不能满足大功率LED的使用要求。上述专利仍然采用普通的空气散热方式进行散热,所以当使用的LED为大功率时,散热效果并不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LED存在的采用普通的空气散热方式进行散热,当使用的LED为大功率时,散热效果并不好的问题,现在特别提出一种复合式散热型大功率LED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复合式散热型大功率LED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LED阵列,所述LED阵列下方设置有金属传热片,所述金属传热片的上表面与LED阵列的底部接触,所述金属传热片的下表面连接有金属传热管,所述金属传热片的上表面形状与LED阵列的底部相同,所述金属传热片的下表面形状与金属传热管的端面形状一样,金属传热管整体呈圆台状,所述的金属传热管为空心管,所述的金属传热管的上、下端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金属传热管内部设置有U型水冷管道,所述U型水冷管道分别于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所述进水口通过水管与水泵相连,所述出水口通过水管与散热器一端相连,所述散热器另一端通过水管与水泵相连,形成水冷循环;所述金属传热管下端连接有一横向设置的金属连接底座,所述在金属连接底座内部设置有贯通金属连接底座、且沿所述宽度金属连接底座宽度方向设置的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两端的风口分别位于所述金属连接底座相对的两端面上,所述风口为多个,多个风口呈两排布置,两排的风口错位摆放,所述风口矩形,在所述一侧风口设置有抽风机,所述金属连接底座下表面竖直设置有多个散热插片,所述散热插片的设置方向相同,多个散热插片之间设置有间隙,在所述连接底座下表面设置有多个滑槽,所述滑槽截面呈梯形,所述散热片的底部也设置有与之对应的梯形结构。
所述LED阵列包括多个LED,所述多个LED并排设置为矩形。
所述每个LED的功率为20-100W。
所述LED阵列还包括设置在多个LED的下方的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与各LED接触,所述金属传热片上表面与固定支架下表面接触。
所述各LED与固定支架之间设置有氧化铝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海金汇光电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海金汇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411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