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43708.2 | 申请日: | 2013-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14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均;徐佥昱;江惠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514;H01R13/40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2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传输通用序列总线电子信号或其它工业标准电子信号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中国台湾M335829号专利揭露了一种在单一连接器可传输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标准的电子信号或序列先进附加技术(external Serial ATA, eSATA)标准的电子信号。如图10及图11所示,该连接器主要是由一组第一端子A1、一组第二端子A2、一组第三端子A3、一绝缘体B及一屏蔽壳体C所组成。各该第一端子A1、第二端子A2及第三端子A3分别被固定于该绝缘体B,使各该端子A1、A2、A3与相邻端子A1、A2、A3保持预定距离,各该端子A1、A2、A3分别具有一接触端A11、A21、A31能够与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形成电气连接状态。该屏蔽壳体C是环绕于该绝缘体B外缘,该屏蔽壳体C与该绝缘体B共同界定一收容室C1。该绝缘体B于该收容室内C1延伸一舌片B1,且各该端子A1、A2、A3接触端A11、A21、A31是分别被排列于该绝缘体B舌片B1预定位置。
由于该现有技术的揭露主要是针对USB3.0标准的电路板端连接器(Board End Connector, 以下简称板端连接器),及eSATA连接器的共享,因此该第一端子A1组及第二端子A2组共九支端子是用来传输符合USB3.0标准的电子信号,而eSATA标准的电子信号则除了共享部分第一端子A1组及第二端子A2组外,另外增加适当数量的第三端子A3。该板端连接器是用来与一线缆终端连接器(Cable End Connector, 以下简称线端连接器)相互匹配,以达成相互对接的目的。由于该现有技术中所揭露的连接器为一板端连接器,因此可推知该板端连接器能够与一符合USB3.0标准定义的线端连接器或一符合eSATA标准定义的线端连接器相互匹配。
依该现有技术揭露的图示,由于部分第二端子A2必须同时符合USB3.0标准规范的端子接触位置及eSATA标准规范的端子接触位置,因此该部分第二端子A2于该连接器与该符合eSATA标准的对接连接器相互匹配后,各该共享的第二端子A2的接触端A21可能承受至少二受力方向,一是受力发生往复弹性变形,二是各该共享端子的接触端可能承受扭曲变形的应力。由于各该共享第二端子A2的接触端A21可能往复弹性变形,也可能扭曲变形,且各该第二端子A2是与其它端子A1、A3共同排列于该绝缘体B舌片B1上,为满足各该端子A1、A2、A3可弹性变形范围的空间需求,该绝缘体B舌片B1几乎必须完全挖空,这将大为降低该绝缘体B舌片B1的机械强度。
由于在该现有技术中,该绝缘体B舌片B1几乎必须完全挖空以容许各端子A1、A2、A3有足够弹性变形空间,因此在生产线的制程上,几乎无法使用有效率的埋入射出成形法(Inert Molding Injection, In-mold Decoration),只能以传统干涉固定法逐一将端子A1、A2、A3固定在结构脆弱的该绝缘体B舌片B1。基于上述理由,该现有技术应予改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匹配至少二种符合不同工业标准的对接连接器的连接器。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第三端子组、绝缘体及屏蔽壳体,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分别固定于所述绝缘体上,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分别具有能够与对接连接器形成电气连接状态的接触端,所述屏蔽壳体环绕于绝缘体外缘,所述屏蔽壳体与绝缘体共同界定一收容室,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暴露于收容室内,所述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及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呈阶层排列于收容室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体具有暴露于收容室内的舌片,所述舌边具有若干阶层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体是由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及第三绝缘体组合而成,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各自以埋入射出而成形于第一、第二、第三绝缘体同一阶层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的接触端为水平板状结构,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为凸起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由前往后依次排布,且各自沿左右方向排成一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的接触端为水平板状结构,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为凸起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的接触端由前往后依次排布,且各自沿左右方向排成一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未经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437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摩托车车架
- 下一篇:主轴马达及盘驱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