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轻型汽车的减振器下支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43953.3 | 申请日: | 2013-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387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梁永强;王加明;庄炜;李自杨;王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3/00 | 分类号: | B60G13/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闫晓燕 |
地址: | 25000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轻型 汽车 减振器 支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的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用于轻型汽车的减振器下支架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轻型汽车后悬架多数安装减振器来衰减震动,减振器的安装如果按照垂直布置将会与板簧发生干涉,如果避开板簧则减振器与轮胎距离较远,这将削弱减振器衰减震动的作用,与减振器布置时应尽量与轮胎贴近的原则相违背。这就导致了现有后减振器布置更多会采用内倾布置形式。大多的轻型汽车这时会把减振器下端通过焊接在后桥上的支架固定,这样将局限后桥制造工艺以及材质的选择,增加选用后桥的难度,售后服务中如果该部位发生破坏将很难替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用于轻型汽车的减振器下支架装置,该减振器下支架装置结构简单,实用性强,便于安装定位和维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轻型汽车的减振器下支架装置,所述减振器下支架装置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减振器下支架、螺母、固定螺栓、骑马螺栓;减振器下支架的一端有与所述固定螺栓相配合的安装孔,另一端有与所述骑马螺栓相配合的固定孔;所述固定螺栓与减振器的安装孔相配合。
所述螺母为自锁螺母。
所述固定孔为两个。
所述两个固定孔之间的中心距等于所述骑马螺栓的跨距。
所述减振器下支架其材质为铸钢。
所述固定螺栓其材质为40Cr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轻型汽车的减振器下支架装置在减振器下端固定方式上有所创新,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减振器焊接在后桥上的下支架,本实用新型采用固定螺栓与减振器下支架的分体式结构,同时通过受力分析,合理选用材质,满足强度需求,这样使得后桥的匹配更加灵活,具有更广泛的通用性,不论后桥的制造工艺和材质是否利于焊接,都可以采用所述用于轻型汽车的减振器下支架装置;并且从售后服务的角度讲,所述减振器下支架装置的结构更加容易拆卸,在损坏后更容易更换处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轻型汽车的减振器下支架装置提供了一种更加通用的结构形式,采用分体式结构,强度得到优化,避免了剪切破坏;结构简单,实用性强,便于安装定位和维修。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减振器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固定螺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减振器下支架装置使用状态图。
其中,1为车架横梁,2为螺栓,3为减振器,4为骑马螺栓,5为后桥,6为减振器下支架,7为固定螺栓,8为安装孔,9为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轻型汽车的减振器下支架装置,所述减振器下支架装置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减振器下支架6、螺母、固定螺栓7、骑马螺栓4;减振器下支架6的一端有与所述固定螺栓7相配合的安装孔8,另一端有与所述骑马螺栓4相配合的固定孔9;所述固定螺栓7与减振器3的安装孔相配合。
所述螺母为自锁螺母。
所述固定孔9为两个。
所述两个固定孔9之间的中心距等于所述骑马螺栓4的跨距。减振器下支架6应避免与后桥5发生干涉。
所述减振器下支架6其材质为铸钢。采用ZG310-570铸造成型,调制处理保证工件的机加工性能和合理的强度及硬度。
所述固定螺栓7其材质为40Cr钢。固定螺栓7为机加工成型,材料选用40Cr,调制处理,保证机加工性能,硬度基本与减振器下支架6相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轻型汽车的减振器下支架装置,该减振器下支架装置包括减振器下支架6、螺母、固定螺栓7、骑马螺栓4。
减振器3上端的定位是通过螺栓2和自锁螺母将减振器3上端固定在车架横梁1上,由于减振器3上端连接有橡胶结构,故此连接为挠性的,有一定的自由度。
减振器3下端的定位为:首先将减振器下支架6放置在后桥5下端面,通过骑马螺栓4和自锁螺母固定夹紧;再由固定螺栓7穿过减振器下支架6的安装孔8和减振器3下端安装孔,最后用自锁螺母扭紧固定。由于减振器3下端连接有橡胶结构,故此连接为挠性的,也有一定的自由度,这样保证了减振器3的正常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439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