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蝶形液控水泵阀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54222.9 | 申请日: | 2013-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261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叶剑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剑光 |
主分类号: | F04B53/10 | 分类号: | F04B53/10;F16K31/1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5000 广东省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蝶形 水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液体流动的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安装在水泵出口管道上的蝶形液控阀。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水泵控制阀,其基本原理都是通过阀门进出口的液体压力差,使阀门膜片控制室或活塞控制室中的膜片或活塞上下移动,带动固定在膜片或活塞上的阀杆上下移动,从而使阀板打开和关闭。这种技术可实现阀门自动地缓慢打开,即在水泵启动时就开阀,和关闭时先快速关然后慢关。但要实现水泵无负载启动,即在水泵启动至额定压力前阀门始终处于关闭状态,还是要通过人为地控制膜片控制室上室与阀门出口连接管的阀门来实现。此种阀门由于要到现场开关阀门,或通过增加电磁阀来实现远程控制,均比较麻烦,所以在实际使用时都是带负载启动。而且这种阀体积大、流阻高、购置成本和运行成本都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而提供一种实现水泵启动时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水泵启动结束、接近达到额定压力时打开;停泵时阀门先快速关到预定位置,然后再缓慢关闭,减少水锤冲击的一种蝶形液控阀。
本实用新型阀门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一种蝶形液控水泵阀,包括偏心蝶阀、布设在偏心蝶阀外的油压缸及油压缸的支座,支座固定在偏心蝶阀上,油压缸与支座铰支轴连接,油压缸的活塞连杆与摇臂用销轴连接,摇臂的另一端与阀轴用平键连接;油压缸内开有回油槽通道和溢流槽,在油压缸上下盖装有回油管,回油管接有液压控制阀;液压控制阀上端经管路与偏心蝶阀进口连通;液压控制阀的上段有隔膜,隔膜下是活塞和活塞杆,活塞杆下是带有先导阀的可控止回阀。油压缸内的回油通道上装有可调式止回阀,通过调节螺母,可调节止回阀阀瓣开启的间隙,从而控制蝶形液控水泵阀缓慢关闭的速度。
油压缸内有衬套,衬套的上中段开有溢流槽,活塞在此段可自由移动,在油压缸内的下段开有连通溢流槽的回油槽。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可实现水泵启动时液控水泵阀处于关闭状态,水泵启动结束、液控水泵阀先缓慢打开到预定位置然后再快速打开,使水泵平稳运行;停泵时液控水泵阀先快速关到预定位置,然后再缓慢关闭,消除水锤对阀门和水泵的冲击。而且体积小、重 量轻、流阻低,可有效降低购置成本和水泵的电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的结构图;
图2是本专利的油压缸的结构图;
图3是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4是图2的B部分放大后的剖视图;
图5是本专利的液压控制阀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一种蝶形液控水泵阀,包括偏心蝶阀[1]、布设在偏心蝶阀外的油压缸[9]及油压缸的支座[2],支座[2]固定在偏心蝶阀[1]上,油压缸[9]与支座[2]铰支轴连接,可沿支轴处转动,油压缸[9]的活塞连杆[19]与摇臂[4]用销轴[5]连接,摇臂的另一端与阀轴[3]用平键连接,阀板启闭时带动摇臂[4]摆动。阀板、阀轴、摇臂、活塞连杆形成连动关系。
油压缸[9]外装有回油管[18],回油管[18]接有截止阀[6]和液压控制阀[17],液压控制阀[17]上端经管路[15]与偏心蝶阀[1]进口连通,管路[15]装有过滤器[13]、调节阀[14]及压力表[12]。油压缸[9]的回油管[18]两端分别接在油压缸[9]的上、下盖板[7]、[11]上,将油压缸[9]上下内腔通过液压控制阀[17]接通。
参照图2、图3显示的是油压缸的结构图。油压缸[9]的衬套[25]高度与油压缸[9]内腔相应,即由上向下安装在油压缸[9]的内壁里,衬套[25]的下部适当位置至顶部位置之间开有四条溢流槽[26],其中两条溢流槽[26]分别接通开在衬套[25]外周的两条回油槽[24],回油槽[24]经油压缸[9]的壳体[27]底部里端的环形槽[28]汇集后,再经下盖板[11]里的回油孔[29]接通油压缸[9]底部内腔,在下盖板[11]上、对应回油孔[29]的位置安装有可调式止回阀[10],由回油孔[29]、可调式止回阀[10]、环形槽[28]、回油槽[24]形成回油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剑光,未经叶剑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542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