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式固体放电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62142.8 | 申请日: | 2013-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69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孙广元;卫其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蓝安高分子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4 | 分类号: | H02H9/04;H02H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10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式 固体 放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VDSL通信的保安单元的组合式固体放电管。
背景技术
电话交换设备与主干电缆之间的总配线架上都配有保安单元,在光纤路边到用户之间通常也配有保安单元。保安单元采用的过电压防护器件即为放电管。在大约2000年以前,保安单元的放电管为气体放电管,极间电容为3~5PF左右,对于VDSL通信没有影响。但是,气体放电管存在放电速度慢、放电温度高、易着火的缺点,而且存在慢性漏气、使用寿命短的缺点,威胁通信设备的安全运营。在大约2000年以后,保安单元的放电管开始由原来的气体放电管改用固体放电管。现有技术的固体放电管具有放电速度快、放电温度低、没有慢性漏气、使用寿命长的优点,但是固体放电管的极间电容较大,标准为180PF左右,因此对于IDSL、VDSL通信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国在制订《YD/694-2004总配线架》标准时,要求VDSL等线路中a线、b线对地电容要小于31PF。但是如此小的对地电容,现有技术的固体放电管无法做到,从而在现有技术的VDSL线路中又不得不重新使用气体放电管,因此仍然存在放电速度慢、放电温度高、存在慢性漏气、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威胁通信设备的安全运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取代现有的气体放电管,既适用于语音通信线路,又适用于VDSL宽带通信线路,能够承受10/1000μs、100A的大电流冲击,提高通信设备的安全性,极间电容小、适用范围广、稳定性好、可靠性高、机械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组合式固体放电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组合式固体放电管,包括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所述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之间依次设有固体放电管芯片、第三金属片和双向导通二极管单元,所述双向导通二极管单元包括第一二极管组和第二二极管组,所述第一二极管组和第二二极管组均由两个依次串联连接的二极管组成,且所述第一二极管组的两个二极管正向连接于第三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之间,所述第二二极管组的两个二极管反向连接于第三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第三金属片三者相互平行布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固体放电管芯片与双向导通二极管单元通过第三金属片串联,利用固体放电管芯片的极间电容与双向导通二极管单元的极间电容串联,从而得到小于31PF的电容量,满足通信线路的电容需求,能够取代现有的气体放电管,既适用于语音通信线路,又适用于VDSL宽带通信线路,能够承受10/1000μs、100A的大电流冲击,提高通信设备的安全性,具有极间电容小、适用范围广、稳定性好、可靠性高、机械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3为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安单元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例说明:1、第一金属片;2、第二金属片;3、固体放电管芯片;4、第三金属片;5、双向导通二极管单元;51、第一二极管组;52、第二二极管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蓝安高分子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蓝安高分子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621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永磁磁选机
- 下一篇:多接口数据合并实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