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电机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67325.9 | 申请日: | 2013-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58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徐奔;刘辉;吴刚;肖梦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5/74 | 分类号: | H02P5/7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莲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电机控制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节能环保重视程度的增加,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受电池能量密度的限制,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无法与传统燃油汽车相媲美。现阶段,油电混合的混合动力汽车是满足使用需求的最佳选择。
混合动力汽车中需采用一台或一台以上的电机对发动机与动力电池组进行能量分配。目前,普遍的做法为采用双电机,两台电机驱动力分配根据整车系统控制策略来决定。
针对于采用双电机方案的混合动力汽车,现阶段其双电机控制器方案为:两台电机的控制模块共用集成于同一壳体中,共用冷却系统,共用直流母线,控制模块与驱动模块(功率模块)相互独立。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双电机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双电机控制器中集成了两个独立的控制模块:第一控制模块与第二控制模块。第一控制器模块与第二控制模块相互独立,两者拥有各自的主控芯片,以实现系统控制与PWM驱动信号的输出。第一驱动模块与第二驱动模块同样相互独立,两者拥有各自的IGBT模块,以实现对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的驱动。
另外,图1中第一控制模块通过信号接口J11与第一电机通信;第一控制模块通过信号接口J12与整车通信;第二控制模块通过信号接口J21与第二电机通信;第二控制模块通过信号接口J22与整车通信。
图1中所示的双电机控制器的缺陷在于:现有技术中的双电机控制器需要两组独立的硬件系统,此种情况下,主控芯片及其它IC芯片、无源器件、接插件等的使用量较大,硬件系统复杂,直接导致双电机控制器的成本偏高。与此同时,两组独立的硬件系统占用了较大的空间,其部件本身质量较大,制约着混合动力汽车的小型化与轻量化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双电机控制器所存在成本高,体积大,重量大,硬件结构复杂的缺点,提出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双电机控制器,旨在通过控制模块的电气集成,将两个独立的主控芯片优化为一块主控芯片,由单一控制模块完成两个独立驱动模块所需的PWM驱动信号生成与输出、两台电机信号采集、对整车的CAN与I/O信号交互,以此实现双电机控制器硬件方案的简化,设计成本的降低,体积与重量的减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所述双电机控制器,其特点是,所述双电机控制器包括控制模块、第一驱动模块和第二驱动模块;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主控芯片;
分别与所述主控芯片电连接的第一电机信号处理电路、第二电机信号处理电路、电流采集电路、CAN通讯电路和I/O接口电路;以及,
用于向所述双电机控制器的各个组成模块供电的供电电路;并且,
所述主控芯片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模块驱动第一电机,所述主控芯片通过所述第二驱动模块驱动第二电机。
优选的是,所述双电机控制器还包括低压接插件和高压接插件;所述CAN通讯电路和I/O接口电路分别与所述低压接插件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信号处理电路、第二电机信号处理电路和电流采集电路分别与所述高压接插件电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主控芯片为数字信号处理器。
优选的是,所述电流采集电路为霍尔电流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电机控制器采用一个控制模块即可完成两台电机的控制工作,减少了主控芯片及其它电子元器件的使用量,有效地降低了双电机控制器的成本。同时,控制模块的集成设计,减少了双电机控制器的布置控制,降低双电机控制器的重量,有利于整车零部件的小型化与轻量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双电机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电机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电机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双电机控制器包括控制模块、第一驱动模块(也可以称为第一功率模块)和第二驱动模块(也可以称为第二驱动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673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