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炭素回转窑煅烧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68071.2 | 申请日: | 2013-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547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董轩;李振国;刘桂琴;魏秀明;杨智生;张源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创联炉窑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7/32 | 分类号: | F27B7/32;F27D3/08 |
代理公司: | 沈阳圣群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1 | 代理人: | 王宪忠 |
地址: | 11001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炭素 回转 煅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炭素回转窑,特别是涉及一种炭素回转窑煅烧带。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铝电解行业的迅猛发展,铝用阳极炭块需求也随之剧增。目前石油焦煅烧设备一般有两种,即炭素回转窑和罐式煅烧炉。其中炭素回转窑的优点是连续操作、占用空间少、需要的操作人员少、建设投资低、生产能力大,但它也存在使用寿命低、维护周期短、运转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煅烧带中的扬料带在回转窑中的作用很重要,在回转窑内,物料随着转动的窑体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在重力的作用下,物料向下滑落,由于回转窑的窑体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物料不会落在原位,而是向低端也就是窑头方向移动一段距离,落到最低点,后又被内衬带动上升,然后再向前滑落,如此反复。扬料带则是能够把物料带到更高的位置,使物料不再沿着内衬滑落,而是向下掉落。这样能够使物料更加分散,提高煅烧效果。
目前扬料带的结构是在煅烧带的浇筑料带上用扬料块砌筑成4~6条高出浇注料面80~100mm的扬料带,扬料带沿着回转窑轴向方向直线排布。这种结构的扬料带是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处于同一条扬料带内的物料,被带到一定高度后,在同一时间向下掉落,这样对窑体内衬的冲击力较大,容易对内衬造成损坏,降低内衬使用寿命,维护周期短,同时也存在运转率低等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的一种炭素回转窑煅烧带,它可以使物料更好的分散,提高热交换效率,提高煅烧质量,提高产量,延长内衬的使用寿命,延长了维护周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炭素回转窑煅烧带,它包括由预制块和浇筑料带砌筑成的回转窑内衬内壁、回转窑内衬内壁表面砌筑的扬料带,其中扬料带是由扬料块首尾连接构成的整体结构,扬料带沿着回转窑内衬内表面呈螺旋形式布置。
所述的扬料带最佳是沿着回转窑内衬内表面呈逆螺旋形式布置。
所述的回转窑内衬内表面圆周方向每周设置4~6条螺旋状扬料带。
所述的扬料块高出浇注料带110-120mm。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炭素回转窑煅烧带扬料带逆螺旋形式布置,这样布置的优点是:
1、由于扬料块是成逆螺旋布置,因此物料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向下掉落,而是分层次的向下掉落,这样可以使物料更好的分散,提高热交换效率,进而提高煅烧质量;
2、由于逆螺旋结构可以使物料成分散状态滑落,减少物料之间的摩擦力阻力,进而在窑体相同转速的情况下使物料更快由窑尾向窑头运动,即加快出料速度,进而提高产量;
3、由于物料是分层次向下掉落,而不是同一时间的掉落,从而减少了同一时刻内物料对内衬的冲击力,减少由于物料冲击对窑体内衬的损伤,延长内衬的使用寿命,延长了维护周期。
附图说明
图1为炭素回转窑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炭素回转窑煅烧带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炭素回转窑煅烧带沿圆周方向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中,1、窑头;2、二次风管;3、扬料带;4、三次风管;5、窑尾;6、浇筑料带;7、扬料块;8、预制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炭素回转窑包括窑头1、二次风管2、煅烧带、三次风管4、窑尾5构成。如图2和图3所示,炭素回转窑煅烧带,它包括由预制块8和浇筑料带6砌筑成的回转窑内衬内壁、回转窑内衬内壁表面砌筑的扬料带3,其中扬料带3是由扬料块7首尾连接构成的整体结构,扬料带3沿着回转窑内衬内表面呈螺旋形式布置,最佳为呈逆螺旋形式布置。回转窑内衬内表面圆周方向每周设置4~6条螺旋状扬料带。扬料块高出浇注料带110-12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创联炉窑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沈阳创联炉窑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680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下一篇:泵用水冷机械密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