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红外线感应玩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76805.1 | 申请日: | 2013-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075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陈肖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蓝帽子(厦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3H17/00 | 分类号: | A63H17/00;A63H17/26;A63H17/39;A63H29/2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连耀忠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线 感应 玩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玩具,特别是涉及一种红外线感应玩具。
背景技术
玩具车是深受儿童喜爱的玩具之一,目前,现有技术的玩具车主要包括电动式玩具车、机械式玩具车和手动式玩具车,电动式玩具车主要是依靠电力为动力,并通过遥控或开关控制的方式实现行驶功能,机械式玩具车主要是依靠上紧发条实现行驶功能,手动式玩具车则主要依靠人力推动实现行驶功能。由于这三种类型的玩具车的动力来源及控制方式均为传统方式,缺乏新颖性和娱乐性,因而难以提高玩具车的玩耍趣味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红外线感应玩具,其依靠红外线反射原理来控制玩具前行,具有玩耍方式新颖,趣味性强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红外线感应玩具,包括车体和安装于车体的至少三个轮子,还包括安装于车体的马达、红外线发射管、红外线接收管、用于控制马达工作的控制电路和供电装置,红外线发射管和红外线接收管分别与控制电路相连接,红外线接收管通过接收红外线发射管发射的红外线启动控制电路,马达通过控制电路与供电装置电连接,使控制电路启动时驱动马达;马达的驱动轴与车体的至少一个轮子相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第一磁铁安装于所述车体前端,且该第一磁铁的一磁极朝向所述车体前侧;第二磁铁安装于所述车体后端,且该第二磁铁的一磁极朝向所述车体后侧,并与第一磁铁朝向所述车体前侧的磁极的极性相反。
进一步的,还包括喇叭和/或LED灯,喇叭和/或LED灯分别安装于所述车体,且该喇叭和/或LED灯分别通过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供电装置电连接,使所述控制电路启动时开启喇叭和/或LED灯。
进一步的,所述轮子为三个,其中一个轮子为万向轮,该万向轮安装于所述车体的底端前部,其余两个轮子安装于所述车体底端后部的左右两侧,且该其余两个轮子分别与所述马达的驱动轴相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供电装置为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还包括安装于车体的马达、红外线发射管、红外线接收管、用于控制马达工作的控制电路和供电装置,红外线发射管和红外线接收管分别与控制电路相连接,红外线接收管通过接收红外线发射管发射的红外线启动控制电路,马达通过控制电路与供电装置电连接,使控制电路启动时驱动马达;马达的驱动轴与车体的至少一个轮子相传动连接,使得本实用新型是基于红外线反射的原理启动控制电路,再通过控制电路驱动马达,使马达启动而驱动玩具前行。因而,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玩具车相比,其玩耍控制方式新颖,趣味性强,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玩耍的积极性;
2、由于还包括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且第一磁铁安装于车体前端,该第一磁铁的一磁极朝向车体前侧,第二磁铁安装于车体后端,该第二磁铁的一磁极朝向车体后侧,并与第一磁铁朝向车体前侧的磁极的极性相反,使得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原理使玩具呈队列前行或使两相互靠近的玩具反向行驶,从中增加玩具的玩耍方式,并进一步提高玩具的趣味性;
3、由于其还包括喇叭和/或LED灯,且喇叭和/或LED灯分别安装于车体,该喇叭和/或LED灯分别通过控制电路与供电装置电连接,使控制电路启动时开启喇叭和/或LED灯,因而,本实用新型的玩具行驶时还具有声音效果和/或光效果,从中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趣味性。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红外线感应玩具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
图4是两辆以上的红外线感应玩具一列前行对应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两辆红外线感应玩具相互排斥前行对应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蓝帽子(厦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未经蓝帽子(厦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768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