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模拟可渗透性反应墙的室内实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83241.4 | 申请日: | 2013-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618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展漫军;赵忠伟;杭静;陈斌;吕辉;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72 | 分类号: | C02F1/72;C02F1/70;C02F1/28;C02F101/36 |
代理公司: | 南京同泽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45 | 代理人: | 石敏 |
地址: |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拟 渗透性 反应 室内 实验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拟可渗透性反应墙的室内实验系统,可用于去除地下水中氯苯类等有机溶质污染,属于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水资源非常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有近70%的人口饮用地下水。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在国际地下水论坛发言中提到,全国有90%的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地下水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质量下降的现象。目前,有的地区地下水有机物污染已超过重金属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尤其在长三角地区,随着城市规划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众多化工企业开始陆续搬迁,遗留化工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周边人群健康以及土地开发再利用的重要问题。
地下水修复技术是目前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和前沿问题。原位修复技术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而且能够在不对土体进行扰动的前提下清除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提高治理效率。目前,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自然衰减法、抽水处理法、冲洗法、可渗透反应墙法、土壤气相抽提法和地下水曝气法。抽水处理法是传统的地下水修复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地下环境中可溶性污染物的恢复和治理。该方法抽取已污染的地下水,然后在地表利用物理化学方法或微生物降解法等进行处理,最终将净化水排入地表水体、回用或回灌补给地下水。抽水处理法修复效果可靠,但运行费用高,修复周期长。可渗透反应墙法(PRB)是一种生物或化学反应技术,墙体一般安装在地下含水层中,垂直于地下水流方向。当地下水流在水力梯度作用下通过反应墙时,经过微生物降解或污染物与墙体材料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去除,从而达到环境修复的目的。该方法原理简单,施工方便,运行费用低廉。金属铁对卤代有机物的降解原理在 1990 年代初期用于处理地下水的可渗透性反应墙墙体材料,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国环保署的研究表明,金属铁的活性可以保持 5 年以上。相对于传统的地下水处理方法即抽出处理法(Pump and Treat),PRB技术具有能持续原位处理污染物(5~10年)、处理多种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等)、处理效果好、安装施工方便、性价比相对较高等优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模拟可渗透性反应墙的室内实验系统,用于去除地下水中氯苯类(如1,2-二氯苯)等有机溶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拟可渗透性反应墙去除地下水中污染溶质的室内实验系统,其特征是包括:依次连接的用于维持恒定水头的供液袋、带有流量控制的进水管、模拟可渗透性反应墙的实验柱装置、用于贮存实验柱装置流出液的废液收集桶、用于吸收废气的吸附袋,所述模拟可渗透性反应墙的实验柱装置组成包括:用于去除地下水中污染溶质的可渗透性反应柱、用于改善流态的砂砾石垫层、用于防止水流冲刷的砂砾石保护层、以及柱状壳体,所述砂砾石垫层、可渗透性反应柱、砂砾石保护层自下而上的设置于柱状壳体内,所述柱状壳体的底部开设有入水口,顶部开设有出水口,侧壁开设有取样口,所述取样口上接有取样插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
1、所述进水管上安装有用于读取流量的计数器。所述计数器采用单片机原理,用于记录输液器每分钟供液滴数,从而计算输液器供液流量。
2、所述供液袋为医用输液软袋。可重复灌装,主要作用是在实验过程中装有溶液、保持恒定水头,模拟固定水头边界。供液袋材质采用非PVC医用膜,在持续供液过程中,软袋体积会随溶液变化,避免空气进入从而引起挥发。所述进水管采用医用精量输液器,利用输液器的流量开关控制供液的流量,模拟流量边界。
3、所述可渗透性反应柱为还原铁型反应柱。具体由Fe/Ni双金属材料(还原性铁粉混合微量金属Ni,Ni作为催化剂,Ni含量为2%-5%)、石英砂颗粒混合构成。可渗透性反应柱主要用于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溶质,混合入的石英砂颗粒,可增加Fe/Ni双金属柱体渗透性。
4、所述砂砾石垫层具有三层结构,底层为粗垫层,粒径范围为2.0-3.0cm;中间层为过渡层,粒径范围为0.5-1.0cm;顶层为细垫层,粒径范围为0.05-0.1cm。其中,粗垫层的主要作用是将入流水柱初步离散;过渡层的主要作用是进一步离散水流,使流态趋向均匀;细垫层的主要作用是均衡水流和过滤杂质。
5、所述砂砾石保护层具有两层结构,下层为过渡层,粒径范围为0.5-1.0cm;上层为压重层,粒径范围为0.05-0.1cm。砂砾石保护层的主要作用是改善水流条件和防止实验柱体中反应材料流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未经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832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