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牦牛巷道圈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86428.X | 申请日: | 2013-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576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杨平贵;吴伟生;安添午;官久强;谢荣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K1/00 | 分类号: | A01K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王睿 |
地址: | 611743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牦牛 巷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牲畜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牦牛巷道圈。
背景技术
牦牛巷道圈是指用于牦牛在免疫接种、驱虫、称重、体尺测定、保定及临时关养等方面的一种基础设施,现有的牦牛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以及与临时关养圈连通的巷道,所述巷道为直线型通道,巷道一端为巷道进口,另一端为巷道出口,临时关养圈上设置有关养圈进口与关养圈出口,所述巷道进口与关养圈出口连通,所述关养圈进口、巷道出口处均设置有门。现有牦牛巷道圈的使用过程如下:先将一整群牦牛关养在临时关养圈内,如要进行免疫驱虫、接种、称重等,再将牦牛赶入巷道内进行前述操作。
这种牦牛巷道圈的巷道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在将牦牛赶入巷道内进行免疫驱虫、接种、称重等时,由于现有的巷道为直线型通道且巷道较长,牦牛在巷道内行走的速度较快,不能控制牦牛行走速度,不利于在巷道内对牦牛进行称重和分群,并且牦牛很容易撞到巷道出口处的门或围栏上,对牦牛及人造成意外伤害;同时,巷道设置在容纳圈的一端,牦牛在巷道内特别是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异常急躁,容易伤人,影响工作,并且也占用土地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保护牦牛、人不受损伤的牦牛巷道圈。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牦牛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以及与临时关养圈连通的巷道,所述关养圈的进口、巷道的进口、巷道的出口处均设置有门,所述巷道为弧形巷道。
进一步的是,所述弧形巷道的半径为10m~20m。
进一步的是,所述巷道设置在临时关养圈内。
进一步的是,所述巷道的出口连接有上车引导通道,上车引导通道的前端设置有门,末端连接有上车辅助平台。
进一步的是,所述巷道与上车引导通道之间还设置有多个分群门组成的分群装置。
进一步的是,所述巷道的出口处还设置有称重平台。
进一步的是,所述关养圈的进口处设置的门和巷道的进口处设置的门均为平开门,所述巷道的出口处设置的门和上车引导通道的前端设置的门均为悬挂式推拉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将巷道设置成弧形巷道,在驱赶牦牛的过程中,由于巷道是圆弧形的,便于控制牦牛在巷道内行走的速度,有利于在巷道内对牦牛进行称重和分群,并且避免牦牛撞到巷道出口处的门或围栏上,对牦牛及人造成意外伤害;同时,巷道设置在容纳圈的内部,避免牦牛在巷道内急躁不安发生伤人事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牦牛巷道圈的平面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临时关养圈1、门3、上车引导通道4、上车辅助平台5、分群装置6、称重平台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该牦牛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1以及与临时关养圈1连通的巷道2,所述临时关养圈1的进口、巷道2的进口、巷道2的出口处均设置有门3,所述巷道2为弧形巷道。通过将巷道2设置成弧形巷道,在驱赶牦牛的过程中,由于巷道2是圆弧形的,牦牛在巷道2内行走的速度不会太快,便于控制牦牛在巷道2内行走的速度,有利于在巷道2内对牦牛进行称重和分群,并且避免了牦牛撞到巷道2的出口处的门3或围栏上造成人畜受伤;而且弧形巷道2也便于驱赶牦牛。
所述弧形巷道的半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巷道圈的大小而定,通常情况下,将弧形巷道的半径优选为10m~20m,既可以降低牦牛的行走速度,同时又便于牦牛的驱赶。
为了降低牦牛因恐惧、急躁不安带来的安全隐患,减少巷道圈的占地面积,节约土地,所述巷道2设置在临时关养圈1内。
在出售牦牛时,为了便于将牦牛装入车辆,所述巷道2的出口连接有上车引导通道4,上车引导通道4前端设置有门3,末端连接有上车辅助平台5,可以驱赶牦牛沿着上车引导通道4前进,并利用上车辅助平台5将牦牛很方便的赶入车辆中,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有时需要对不同大小、性别、不同生产用途的牦牛进行分群,从而便于饲养管理,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述巷道2与上车引导通道4之间还设置有多个分群门组成的分群装置6,利用分群装置6可以实现牦牛的分群分级。
在牦牛销售、科研测定、分级分群时都需要称重,为了便于对牦牛进行称重,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所述巷道2的出口处还设置有称重平台7,牦牛称重完毕后如果需要直接销售则通过上车引导通道4以及上车辅助平台5直接将其装入车辆内,如果要进行分群操作,则通过分群装置6即可实现分群。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提到的门3可以采用现有的各种门结构,为了便于操作,作为优选的方式是:所述临时关养圈1的进口处设置的门3和巷道2的进口处设置的门3均为平开门,所述巷道2的出口设置的门3和上车引导通道4的前端设置的门3均为悬挂式推拉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未经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864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铭牌铆装专用夹具
- 下一篇:一种测厚仪及激光测速仪用独立冷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