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梯驱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87929.X | 申请日: | 2013-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616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郑汉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汉林 |
主分类号: | B66B11/04 | 分类号: | B66B11/04;B66B5/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文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1100 | 代理人: | 佘文英 |
地址: | 710043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电梯 驱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新型垂直升降电梯的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载人电梯和运货电梯基本上都是钢丝绳牵动结构。建筑工地有齿轮齿条传动结构的,也仅限于临时使用。
钢丝绳牵动结构的电梯,优点是轿厢结构简单,平稳、舒适。缺点是有不安全隐患。格据近年来对载客电梯事故的统计,电梯的主要故障表现为“困人和下坠”。困人,不仅误事甚至会给乘员造成惊吓;下坠,则很容易直接对乘员人体造成伤害。
造成电梯失控下坠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电器控制方面的原因;一是机械结构的原因。钢丝绳牵动结构的电梯,其核心部位是钢丝绳传动机构。钢丝绳一端连着平衡重物,一端连着轿厢,中间绕过鼓轮。当鼓轮转动时,依靠摩擦力,带动钢丝绳移动,从而拉动轿厢上升或下降。当电器失控时,轮鼓停不下来,将造成轿厢连续上升或下坠。理论上这时切段电源,电梯会停止。但是电梯内没有电源总开关,乘员也就无法将电梯停下。其次,更严重的是,鼓轮带动钢丝绳靠的是摩擦力,但是当载重量超过额定量时;或钢丝绳与鼓轮之间的摩擦力减小(润滑油污染等原因)时,钢丝绳将会打滑,致电梯失控下坠。并且电梯下滑会越来越快,最终造成事故。此时,就是切断电源也无济于事。
为了防止电梯出现失控下坠造成伤害,在电梯系统中设计了三道保险装置。一是在电器上设计了防超速线路;二是在轿厢导轨上设计了安全钳。当轿厢下坠超速时锁住轿厢;第三,在井底设计了缓冲桩,接住电梯。
一切保险装置都是相对的。故障证明,钢丝绳牵动结构,无论电器,还是机械都会失灵,都会因失效而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尽管缓冲桩的作用比较可靠,但由于电梯质量大而下降的速度又比较快,所以一旦轿厢失控下坠,并最终撞击到电梯井底时,伤害仍不可避免,仅能减轻一些而已。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电梯驱动装置的缺点,提供一种新型电梯驱动装置,电梯轿厢的运动和动力由专用的新型驱动装置传递和提供,它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运行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电梯驱动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导轨、支承块、圆柱凸轮、动力系统和连接轴,圆柱凸轮轴剖面为“U”字形,动力系统安装在圆柱凸轮内部“U”字形空间内,动力系统包括电机、皮带传动机构、离合器和齿轮传动机构,在电梯井壁圆周方向上,互相间隔120°均布固定有三根竖直方向的导轨,每根导轨上都间隔均匀地固定着相同数目的支承块;支承块在圆柱凸轮螺旋槽内与圆柱凸轮相对滑动,支承块通过导轨与井壁固定连接,圆柱凸轮与轿厢通过凸轮下部的连接轴相连接。
同一根导轨上相邻两支承块之间的间距等于圆柱凸轮螺旋槽的导程;相邻导轨上两相应支承块之间的轴向距离为1/3 圆柱凸轮螺旋槽导程。
所述导轨的总长度与楼房的高度相一致。
其中圆柱凸轮的高度等于圆柱凸轮螺旋槽的导程;圆柱凸轮螺旋槽的导程角小于当量摩擦角。
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核心为一圆柱凸轮传动机构,电梯轿厢的运行由该驱动装置的圆柱凸轮直接带动。但是与常见圆柱凸轮传动机构不同的是,原本作为从动件的支承块在此机构中固定不运动;而且传动时同时起作用的支承块也不是一个,而是有3~4个。所以当圆柱凸轮做匀速转动时必须同时做轴向匀速移动。
在电梯井壁上固定有三根竖直方向的导轨,三根导轨在井壁圆周方向上互相间隔120°均布,在每根导轨上固定有间距等于圆柱凸轮螺旋槽导程的若干个支承块。支承块在圆柱凸轮螺旋槽内与圆柱凸轮相对滑动。支承块的作用相当于常见圆柱凸轮传动机构的从动件。当圆柱凸轮转动时,由于支承块固定不动,所以,圆柱凸轮就同时进行轴向移动,从而带动载人的轿厢沿着导轨上下移动。由于圆柱凸轮螺旋槽导程角角度设计成小于当量摩擦角,所以,该机构具有自锁性。这种结构的电梯专用型驱动装置在遇到超重或机械、电器等零部件出现故障时,不会使电梯轿厢出现失控下坠。乘员只要按下停止键,电梯就会立即停止,从而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圆柱凸轮内部的传动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一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汉林,未经郑汉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879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铸造多晶的热场控制装置
- 下一篇:一种等温空气循环热处理电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