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88811.9 | 申请日: | 2013-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55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颖;卞斌;吴迪;仇天骄;马学良;秦强;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G9/00 | 分类号: | H02G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张永明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系统。
背景技术
为保证电网中电缆系统的安全稳定,高压单芯电缆的金属护套单端接地时,常沿线路敷设一条阻抗较低的绝缘导线并两端接地,作为回流线。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回流线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金属护套上的感应电压,并抵消或降低对邻近通信和控制线路的影响。
但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回流线本身会产生以大地为回路的循环电流,产生损耗,影响系统的经济运行。
为了减小回流线上的环流和损耗,对于水平排列的三相电缆10,通常按照三七开的原则进行布置,即保证回流线和变相、中相之间的距离,符合三七开的比例,图1是现有技术中水平排列的三相电缆10与回流线的位置关系图,如图1所示,回流线14到三相电缆10(包括电缆A相11、电缆B相12和电缆C相13)中各相电缆中心的距离分别为:s1=1.7s,s2=0.7s,s3=0.3s,s为边相和中相的中间距离。从理论上可以证明,此时回流线中的感应电势为零,因此也就避免了正常运行时产生环流的损耗。
三七开布置只适用于三相电缆10水平等距排列的情况,不适用其他现有的电缆布置方式。对于品字形三相电缆10,较常用的敷设方式有:回流线敷设在三相电缆10中某一相的一侧(如图2所示)。这种布置方法产生的回流线环流很大,影响回流线寿命,且环流损耗大。对于等腰三角形排列的三相电缆10,回流线一般敷设在某一相电缆的一侧(如图3所示)。同样,会产生很大的回流线环流,影响回流线寿命,且环流损耗大。
针对相关技术中电缆系统的环流损耗大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缆系统的环流损耗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缆系统,包括:电缆支撑架;三相电缆,包括A相电缆、B相电缆和C相电缆,均设置在电缆支撑架上;以及回流线,包括通过第一换位点相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敷设在第一回流线位置上,第二段敷设在第二回流线位置上,其中,第一回流线位置设置在A相电缆的一侧,第二回流线位置设置在B相电缆的一侧和/或C相电缆的一侧,并且第一回流线位置和第二回流线位置为不同的回流线位置。
进一步地,电缆支撑架的个数为1,三相电缆呈“品”字形设置在电缆支撑架上,其中,第一回流线位置设置在A相电缆的一侧与B相电缆的一侧之间;以及第二回流线位置设置在A相电缆的另一侧与C相电缆的一侧之间。
进一步地,B相电缆和C相电缆并列设置在电缆支撑架上,A相电缆设置在B相电缆和C相电缆上;或A相电缆和C相电缆并列设置在电缆支撑架上,B相电缆设置在A相电缆和C相电缆上;或A相电缆和B相电缆并列设置在电缆支撑架上,C相电缆设置在A相电缆和B相电缆上。
进一步地,第一段的长度等于第二段的长度。
进一步地,电缆支撑架的个数大于或等于2,每个电缆支撑架上均设置有至少一相电缆,第二回流线位置包括第一回流线子位置和第二回流线子位置,第二段包括通过第二换位点相连接的第一子段和第二子段,其中,第一子段,敷设在第一回流线子位置上,其中,第一回流线子位置设置在B相电缆的一侧;第二子段,敷设在第二回流线子位置上,其中,第二回流线子位置设置在C相电缆的一侧,并且,第一回流线子位置与第二回流线子位置为不同的回流线位置。
进一步地,第一回流线位置设置在A相电缆的一侧与支撑A相电缆的电缆支撑架之间;第一回流线子位置设置在B相电缆的一侧与支撑B相电缆的电缆支撑架之间;以及第二回流线子位置设置在C相电缆的一侧与支撑C相电缆的电缆支撑架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段的长度、第一子段的长度和第二子段的长度均相等。
进一步地,电缆系统还包括:固定件,固定在电缆支撑架上,用于固定三相电缆和回流线。
进一步地,固定件为金属固定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888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板蓝根清热解毒凉爽液
- 下一篇:一种矿物除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