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笔记本电脑隔振台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96954.4 | 申请日: | 2013-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89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珂;陈世嵬;李远坪;黄开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M11/22 | 分类号: | F16M11/22;F16F7/104;F16F9/19;F16F9/53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华 |
地址: | 401331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笔记本电脑 台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笔记本电脑隔振台架,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磁流变液的可调阻尼特性,主动隔离运载器振动向笔记本传播的笔记本隔振台架。
背景技术
笔记本电脑作为一种便携式办公娱乐工具已经得到广泛的使用。然而在火车,船舶,长途客车上,由于行驶的不平顺激励造成笔记本振动,一方面这将影响笔记本使用者的使用感受,另一方面振动会减少笔记本的使用寿命,造成使用者的经济损失。因此设计一种在各类颠簸环境中也能达到隔振作用的便携式笔记本台架就非常必要。
在现有技术中,被动隔振装置已经得到广泛使用,被动隔振装置的核心部件通常采用橡胶,钢弹簧等不可调节材料制作而成。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的隔绝外界振动向系统传播,这样设备和仪器就可以更加稳定和准确,减小外界对设备及仪器的干扰。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申请号为03221921.0的中国专利“机载电子设备用隔振器”,公开了一种用于机载电子设备隔振缓冲装置,尤其适用于飞机电子设备的安全隔振保护,但是该专利由于被动不可控性原因,不能在所有工况下都达到隔振效果。
为了解决被动隔振装置的不可控性,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磁流变液或压电材料等可控新型材料制作而成的隔振装置上,这种隔振装置能够根据振动状态自动的调节自身刚度、阻尼,从而达到在多种工况条件下隔绝振动向待保护系统传播的目的,这种装置被称为半主动隔振装置。例如申请号为200810069968.4的中国专利“基于磁流变弹性元件与阻尼元件耦合作用的可控隔振装置”公开了一种挤压模式的磁流变液阻尼器与剪切模式的磁流变弹性体支承静载荷的发动机振动隔离装置,它包括阻尼调节单元与刚度调节单元两部分,两者之间通过刚性的联接杆联接。虽然该装置属于主动隔振装置,并且能够应用于发动机隔振领域,但是该装置并没有考虑路面激励产生的振动对系统的影响。
总的来说,现有技术中存在有大量的主动及被动隔振装置,然而缺乏一种便携的一体式隔-吸振减振装置,特别是能够有效防止笔记本电脑受到车辆颠簸激励产生振动的干扰的隔振装置还是一个空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能够主动吸收振动并隔离运载器振动向笔记本传播的笔记本隔振台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笔记本电脑隔振台架,包括用于放置笔记本电脑的台架主体,在台架主体上设有可收折的支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台架主体的下部设有吸振系统,所述吸振系统包括设置在台架主体下部的多条弹性绳,弹性绳的两端连接在台架主体上,所有弹性绳平行设置;其中一条弹性绳设置一个质量球,其余弹性绳均设置两个质量球,且设置一个质量球的弹性绳位于最外侧,所有质量球沿台架主体长度方向呈“V”字形排布。
进一步地,在支脚的末端设置有隔振机构,所述隔振机构包括隔振机构主体和测控模块;
所述隔振机构主体为内部具有空腔的密闭体,隔振机构主体的空腔内盛放有磁流变液,隔振机构主体的空腔内还设有电磁铁和活塞,活塞通过活塞杆与支脚固定连接,隔振机构主体与支脚之间设有由弹性材料制作而成的缓冲件;
测控模块包括振动采集传感器和控制电路,振动采集传感器能够采集运载器传递给隔振机构主体的振动信号并输出电信号,控制电路能够根据振动采集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向电磁铁的线圈加载励磁电流,电磁铁所产生磁场的磁场方向与活塞杆长度方向平行。
本实用新型吸振系统利用共振原理,将笔记本的振动能量转移到某一根“弹性绳-质量球”系统上,因而本实用新型能够吸收颠簸引起的各频段的振动能量,从而降低笔记本振幅,更好的满足了笔记本减振需要,同时兼顾传递力和笔记本振幅两方面因素的性能要求。
此外本实用新型对路面激励产生的振动信号进行检测,并根据振动状态向电磁铁线圈加载励磁电流,改变磁流变液的流体特性从而使得支脚受到的作用力也对应的精密可控,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在多种工况条件下能有效隔绝振动向笔记本电脑传播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隔振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隔振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吸振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测控模块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科技学院,未经重庆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969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