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悬吊式腰椎治疗复位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97495.1 | 申请日: | 2013-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981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田小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小俊 |
主分类号: | A61H1/02 | 分类号: | A61H1/02;A61F5/042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铭洋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6 | 代理人: | 邹常友 |
地址: | 416400***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吊 腰椎 治疗 复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腰椎治疗复位器,尤其涉及一种悬吊式腰椎治疗复位器。
背景技术
传统牵引治疗法以及手法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存在正脊难、治疗时间长、副作用大甚至没效果等问题:
1.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存在的问题
①因为患者平躺,病患位置又各有不同,再加上患者自身向下的重力,牵引力要达到理想的牵引方向很难。②牵引砝码必须缓慢、逐渐加大,治疗时间过长。③治疗师要随时观察患者反应,无专人陪护很容易出事故。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很难受,很痛苦。⑤在解除牵引力时由于牵引力瞬间消失,患者自身的体重与床板间形成的摩擦力再次挤压病患部位,易造成二次伤害。
2、手法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存在的问题
①易造成损伤,手法整脊主要是静态和动态正脊复位,不管那一种,当治疗师将突出的部位强行挤压复位时,都会不同程度的对腰椎关节及韧带造成损伤,故往往出现患者治疗后比治疗前还痛苦的现象。②局限性,手法整脊复位对严重的内突患者、脊神经根型椎间盘突出患者、椎管狭窄型椎间盘突出患者往往无能为力,很难达到好的治疗效果。③费力耗时,有的患者病患部位特殊,要几个人配合才能实施治疗预案,而几个治疗师还需要共识和密切到位的配合才行,所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费力耗时效率却很低,一个治疗师一天治不了几个人,却天天累。本实用新型能使腰椎快速正脊复位,对临床难以治愈的脊神经根型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型椎间盘突出症等腰椎疾病能快速达到临床治愈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吊式腰椎治疗复位器,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悬吊式腰椎治疗复位器,包括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的横梁2上设有电动葫芦3,该电动葫芦的一端通过钢丝绳5与带吊钩27的动滑轮6相连,吊绳26穿过该吊钩,其一端与右肘臂囊吊带17、右胸背连接带15相连,另一端与左肘臂囊吊带25、左胸背连接带23相连,右肘臂囊吊带17的下端与右肘臂囊13相连,右胸背连接带15的下端通过吊环19与胸围带11相连;左肘臂囊吊带25的下端与左肘臂囊相连,左胸背连接带23的下端通过吊环19与左肘臂囊18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方法自然,本疗法的原理是将人悬吊起,腰椎部压力便得到解除,然后利用人腰部以下的自身重力作用,使人腰椎各部位自然归位,恢复人体腰椎正常生理曲线。2、治疗轻松,患者被吊起后,治疗师只要根据病患部位,采取相应手法,轻轻摇摆患者腿、脚或腰部,就能达到治疗目的。3、患者无痛苦,本疗法以患者两肘臂为支撑点,患者被吊起后毫无痛苦,呼吸自然,而且腰椎压力瞬间解除,患者立马感到轻松舒服。4、二次损伤率低,因为是自身腰部以下重量为治疗动力,黄韧带拉伸、突出及椎关节归位都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完成,且治疗时间短,所以造成患者二次损伤的很少。5、迅速高效,一般患者治疗时间为5-12分钟,一个治疗师一天可轻松治疗几十号患者。6、治疗面广,临床治愈率高,本疗法治疗一般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立竿见影,对严重的脊神经根型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型椎间盘突出症也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通常一次见效,一周可达到临床治愈。7、省力安全,本疗法利用与厂家专门定制的电动葫芦作动力,其漏电保护、停电及静止就刹车以及越位保险等功能特别优越,不仅省力更确保了安全。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2-横梁,3-电动葫芦,4-保险环,5-钢丝绳,6-动滑轮,7-固定螺栓,8-控制器,9-地脚螺钉,10-胸扣,11-胸围带,12-右肘臂扣,13-右肘臂囊,14-右胸背连接带调节扣,15-右胸背连接带,16-右肘臂囊吊带调节扣,17-右肘臂囊吊带,18-左肘臂囊,19-吊环,20-左肘臂扣,21-背扣,22-左胸背连接带调节扣,23-左胸背连接带,24-左肘臂囊吊带调节扣,25-左肘臂囊吊带,26-吊绳,27-吊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小俊,未经田小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974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轴向低刚度支座式隔振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车底盘悬挂减震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