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并网逆变器的同步自驱动工频换相桥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99409.0 | 申请日: | 2013-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72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林尚谋;咸立坤;张世桐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三华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48 | 分类号: | H02M7/48;H02M7/5387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蒋剑明 |
地址: | 516006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并网 逆变器 同步 驱动 工频换相桥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并网逆变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并网逆变器的同步自驱动工频换相桥电路,尤其适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
背景技术
随着原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原油的价格不断攀升,同时原油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现在全球都在寻找既经济又环保,而且可再生的新能源。其中太阳能作为一种经济、环保的新能源具有不可估量的应用市场。目前,太阳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是通过光伏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负载使用。由于光伏电池输出的是直流电,而实际应用的负载大部分为交流负载,故太阳能的应用遇到了瓶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提出光伏逆变器,将光伏电池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不同电压、不同频率的交流电。目前,市电的应用最为广泛,故为了使太阳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人们通过光伏逆变器将光伏电池输出的直流电转化为与市电同压同频的交流电。
目前,光伏逆变器包括离网式光伏逆变器和并网式光伏逆变器,其中,光伏并网逆变器主要采用正弦脉冲宽度调制(SPWM)的驱动方式,采用SPWM驱动方式一般需要采用IC芯片及相应的软件条件,该驱动方式成本高,实现难度大,还有通过硬件实现实时反馈驱动,通过硬件实现反馈调制的驱动方式对硬件的调制要求较高,实现难度大,调制时间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成本低、实现简单的并网逆变器的同步自驱动工频换相桥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并网逆变器的同步自驱动工频换相桥电路,包括:升压整流电路、第一功率开关电路、第二功率开关电路、第三功率开关电路、第四功率开关电路、第一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第三驱动电路及第四驱动电路,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电路、第二功率开关电路、第三功率开关电路及第四功率开关电路连接成桥式电路,
桥式电路中第一功率开关电路与第三功率开关电路的连接点及第二功率开关电路与第四功率开关电路的连接点分别接市电电网两输出端,
第一功率开关电路与第二功率开关电路的连接点及第三功率开关电路与第四功率开关电路的连接点分别接升压整流电路两输出端;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分别与第一功率开关电路及市电电网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分别与第二功率开关电路及市电电网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电路分别与第三功率开关电路及市电电网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驱动电路分别与第四功率开关电路及市电电网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4、第二二极管ZD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一电阻R3、第二电阻R2及第一三极管Q5,
所述第一二极管D4的正极接市电电网的火线,负极接第一三极管Q5的基极,第一电容C2与第一二极管D4并联,第二电容C3一端接市电电网的火线,另一端通过第二电阻R2与第一功率开关电路连接,同时接第一电阻R3的一端,第一电阻R3的另一端接第一三极管Q5的基极,第一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市电电网的火线,集电极接第一功率开关电路,第二二极管ZD1的正极接市电电网的火线,负极接第一功率开关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第五二极管D6、第六二极管ZD2、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C5、第三电阻R5、第四电阻R4及第二三极管Q6,
所述第五二极管D6的正极接市电电网的零线,负极接第二三极管Q6的基极,第三电容C4与第五二极管D6并联,第四电容C5一端接市电电网的零线,另一端通过第四电阻R4与第二功率开关电路连接,同时接第三电阻R5的一端,第三电阻R5的另一端接第二三极管Q6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市电电网的零线,集电极接第二功率开关电路,第六二极管ZD2的正极接市电电网的零线,负极接第二功率开关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5的基极还与第三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四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3的负极接第二电容C3与第一电阻R3之间的节点;
第二三极管Q6的基极还与第七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第七二极管D5的负极与第八二极管D7的正极连接,第八二极管D7的负极接第四电容C5与第三电阻R5之间的节点;
第七二极管D5的负极还通过第五电阻R1与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5和第二三极管Q6均为NPN三极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驱动电路包括: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二极管D8及第十二极管ZD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三华工业有限公司,未经惠州三华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994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铝合金固定座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太阳能用铝合金框架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