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行小车铝合金轨道简易防沉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02642.X | 申请日: | 2013-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141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石市中城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9/68 | 分类号: | E01B9/68 |
代理公司: | 黄石市三益专利商标事务所 42109 | 代理人: | 吴运林 |
地址: | 435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行 小车 铝合金 轨道 简易 沉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输送设备的改进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自行小车铝合金轨道简易防沉降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大规模生产线中,输送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工艺间的传输设备,种类繁多。其中自行小车输送设备是一种现代化、智能化、科技含量较高、成熟、广泛应用的输送设备。
目前,自行小车输送设备一般是由自行小车和自行小车轨道组成的,其中自行小车轨道分为固定轨道和活动轨道,活动轨道又可分为活动直轨和活动弯轨,小车的运动轨迹在实现变换时,只需变换活动直轨或活动弯轨实现与固定轨道对接即可。传统的活动轨道在承重后往往要相对固定轨道下沉,造成两轨道间出现高度差,导致两轨道对接处形成台阶,小车车轮在经过这个台阶时会出现冲击现象,对小车组主车驱动轴及副车车轴造成损伤,固定轨道的顶部直角对小车车轮会造成一定的损伤,由于小车车轮一般为尼龙材质,导致小车车轮的使用寿命较短。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的自行小车铝合金轨道简易防沉降装置是十分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现有的自行小车铝合金轨道中的活动轨道沉重后容易下沉造成小车组主车驱动轴及副车车轴损伤和小车车轮使用寿命较低等问题,提供一种自行小车铝合金轨道简易防沉降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是:一种自行小车铝合金轨道简易防沉降装置,包括有活动轨道和固定轨道,两轨道的顶部和底部均开有左右对称布置的C型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轨道上与活动轨道对接的一端底部固定装有一块防沉板,防沉板一端与固定轨道底部固定连接,另一端朝活动轨道伸出并托住活动轨道底部。
为了方便装拆,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防沉板是通过螺钉与固定轨道底部固定连接的。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轨道上与活动轨道对接的一端底部的C型槽内均装有连接棒,连接棒底部位于固定轨道上开有通孔,螺钉穿过通孔与C型槽内的连接棒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连接棒的一端与固定轨道上靠活动轨道对接的一端平齐。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固定轨道上与活动轨道对接的一端底部固定装一块防沉板,实现将活动轨道底部托住,防止活动轨道因承重后下沉,避免两轨道间出现高度差造成小车车轮经过两轨道对接处时发生冲击现象,能较好地保护小车组主车驱动轴及副车车轴,使用寿命也得到较大的提高,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中:1-活动轨道,2-防沉板,3-通孔,4-连接棒,5-螺钉,6-固定轨道,7-C型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有活动轨道1和固定轨道6,两轨道的顶部和底部均开有左右对称布置的C型槽7(该C型槽7主要是用来辅助安装自行小车滑触线的,属于现有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都了解,在此不多做介绍);特别是:所述固定轨道6上与活动轨道1对接的一端底部通过螺钉5固定装有一块防沉板2,防沉板2一端与固定轨道6的底部固定连接,另一端朝活动轨道1伸出并托住活动轨道1的底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轨道6上与活动轨道1对接的一端底部的C型槽7内均装有连接棒4,连接棒4的底部位于固定轨道6上开有通孔3,螺钉5穿过通孔3与C型槽7内的连接棒4螺纹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棒4的一端与固定轨道6上靠活动轨道1对接的一端平齐。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只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活动轨道1、防沉板2、通孔3、连接棒4、螺钉5、固定轨道6和C型槽7的大小、规格以及材料的选择,根据实际需要可进行调整,只要这些调整无实质性原理的改变,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石市中城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黄石市中城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0264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