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流互感器一次导杆尖端放电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03192.6 | 申请日: | 2013-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51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宇;李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谢伟;曾旻辉 |
地址: | 51008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流 互感器 一次 尖端放电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电器输电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流互感器一次导杆尖端放电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电流互感器内一般封装有六氟化硫气体以作绝缘之用。电流互感器局部放电产生的六氟化硫分解气体会腐蚀金属表面、加速绝缘的老化,最终发展为击穿放电事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国内外对六氟化硫分解气体组分检测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对各种绝缘缺陷下的局部放电引起六氟化硫气体的分解过程、分解速率、分解产物相对含量以及影响因素等不同,特别是气体分解产物相对含量与局部放电类型的关联比对关系还不清楚,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基础研究。在深入的研究中,如何有效布置缺陷,使缺陷布置更接近实际运行设备中可能出现的缺陷,是模拟实验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能够真实、有效模拟电流互感器存在缺陷时的尖端放电情况的电流互感器一次导杆尖端放电试验装置。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流互感器一次导杆尖端放电试验装置,包括高电位外壳和一次导杆,所述高电位外壳内设置有二次绕组,所述一次导杆贯穿二次绕组和高电位外壳,以一次导杆插入二次绕组中的一次导杆部分为重合部,所述重合部上设置有金属突出物。
在重合部的表面上设置金属突出物,能够有效地模拟金属碎屑等金属脱落物在一次导杆表面时一次导杆表面发生的尖端放电的情况,从而有利于缺陷模拟试验的研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突出物为“L”型金属杆,包括相互连接的水平部和垂直部,该水平部贴合于所述一次导杆的表面并与其轴线平行,所述垂直部垂直于所述一次导杆的轴线。“L”型金属杆的水平部沿平行与一次导杆的轴线方向布置,垂直部沿垂直于一次导杆方向轴线的方向布置,经电场计算,这样的缺陷布置电场畸变最为厉害,能够较为准确、有效的模拟典型电流互感器结构中一次导杆表面尖端放电缺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流互感器一次导杆尖端放电试验装置还包括绝缘支撑件和底座,所述高电位外壳通过绝缘支撑件支承于所述底座之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支撑件为绝缘筒体,其内设置内腔,所述绝缘筒体的一端与高电位外壳相连接,另一端与底座相连接。
下面对本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重合部的表面上设置金属突出物,能够有效地模拟金属碎屑等金属脱落物在一次导杆表面时一次导杆表面发生的尖端放电的情况,从而有利于缺陷模拟试验的研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电流互感器一次导杆尖端放电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高电位外壳,110、一次导杆,111、“L”型金属杆,120、二次绕组,20、绝缘支撑件,30、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电流互感器一次导杆尖端放电试验装置,包括高电位外壳10、绝缘支撑件20和底座30,高电位外壳10通过绝缘支撑件20支承于底座30上。绝缘支撑件20为绝缘筒体,其内部设置有用于安放导线的内腔。绝缘筒体为一内部中空的筒体,其一端与高电位外壳10相连接,另一端与底座30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绝缘筒体采用硅橡胶复合绝缘套筒或者高强瓷套筒,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采用其他材料作为绝缘筒体。高电位外壳10内封装有六氟化硫气体,以作绝缘之用。
其中,电流互感器一次导杆尖端放电试验装置还包括有一次导杆110。高电位外壳10上设置有相对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高电位外壳10内部设置有二次绕组120,一次导杆110穿过第一安装孔、二次绕组120和第二安装孔,从而贯穿高电位外壳10和二次绕组120,一次导杆110水平穿过二次绕组120的中心。以一次导杆110插入二次绕组120中的一次导杆110部分为重合部,即系一次导杆110与二次绕组重叠的一次导杆110部分。在重合部上设置金属突出物,即系在一次导杆110与二次绕组120的重叠部分的表面上设置金属突出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031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知栏消息展现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视频资源数据的获取方法及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