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分体式止推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06677.0 | 申请日: | 2013-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603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章金乐;王鹏;赵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0 | 分类号: | F16H57/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羡民;周晓萍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式 止推垫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变速器技术,特别是一种用于汽车变速器上的分体式止推垫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变速器上广泛应用的是整体式止推垫,这种止推垫在单向受力的轴肩处应用较多,多用于变速器一挡及倒挡侧,可以承受较大的轴向力,防止端面烧蚀。但在双向受力的情况下,轴向就必须增加限位结构,如卡环及卡环槽等结构进行限位,从而加大了轴向尺寸。申请号为200820086182.9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汽车变速器五挡止推垫片,所述结构由止推垫片、止动钢球和卡环构成,安装在四挡主动齿轮与五挡主动齿轮之间的输入轴上,止推垫片依靠安装在卡槽中的卡环承受单向轴向力。该结构若止推垫片需要承受双向的轴向力,则要再增加卡环或其它限位零件对止推垫片限位,这样,增加了轴上限位零件,同时随使用零件的增加,轴也相应需要加长,使变速器的外形尺寸增大,不利于整车空间布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弊端,提供一种轴向尺寸小且可以承受双向轴向力的分体式止推垫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分体式止推垫结构,特别之处是,它包括止推垫和轴,轴上设有卡槽,所述止推垫为分体结构,它由两个半环形垫片组成,两个半环形垫片对合嵌装在卡槽中。
上述分体式止推垫结构,所述结构还设有保持圈,保持圈为圆环形,保持圈匹配套装在两个半环形垫片外侧。
上述分体式止推垫结构,所述止推垫的厚度大于保持圈的厚度0.5-1毫米。
上述分体式止推垫结构,所述止推垫的厚度小于卡槽的宽度尺寸0.05-0.1毫米。
本实用新型针对解决止推垫在不增加轴向尺寸的基础上承受双向轴向力问题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种分体式止推垫结构。该结构包括两个半环形垫片构成的止推垫和一个圆环形保持圈, 两个半环形垫片安装在轴上的卡槽中,承受双向轴向力,圆环形保持圈套在两个半环形垫片外侧,避免轴在高速旋转时离心力的作用使止推垫分离。本实用新型的止推垫无需卡环或其它轴上限位零件就可以实现承受双向轴向力,避免因轴向增加限位结构而增加轴的长度尺寸,从而使变速器结构更加紧凑,变速器更利于在整车中的空间布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可以广泛应用于轴上零件的轴向限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清单为:1、保持圈, 2、止推垫,3、轴,4、卡槽,5、四挡主动齿轮,6、三挡主动齿轮,7、变速器输入轴。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保持圈1、止推垫2和轴3,轴上设有卡槽4。止推垫2为分体结构,它由两个半环形垫片组成,两个半环形垫片对合成圆环形嵌装在卡槽4中。为避免轴在旋转时离心力的作用将止推垫分离甩出,将圆环形的保持圈匹配套装在两个半环形垫片外侧,保持圈起到对止推垫的限位作用。在使用过程中,止推垫可以承受两个方向的轴向力,为提高止推垫的使用寿命,止推垫需要经过淬火回火处理。套在止推垫外侧的保持圈只起限位作用,保持圈不承受轴向力,一般经过调质处理即可。根据上述使用特点,止推垫2的厚度要大于保持圈的厚度0.5-1毫米。止推垫安装在卡槽4中,它要保证便于装配的要求,又不能在卡槽内有较大窜动,止推垫的厚度尺寸小于卡槽的宽度尺寸0.05-0.1毫米。
参考图3,本实用新型用于汽车变速器时安装在变速器输入轴7上,位于三挡主动齿轮6和四挡主动齿轮5之间,其作用如下:当变速器挂入三挡正拖时,三挡主动齿轮6所受到向左的轴向力,三挡主动齿轮使止推垫与变速器输入轴上卡槽左端面接触,此时止推垫2对三挡主动齿轮起到轴向限位作用,避免对四挡主动齿轮5产生压力而导致四挡主动齿轮烧蚀;当变速器挂入四挡反拖时,四挡主动齿轮5所受向右的轴向力,四挡主动齿轮使止推垫2与变速器输入轴上卡槽右端面接触,此时止推垫对四挡主动齿轮6起到轴向限位作用,避免对三挡主动齿轮产生压力而导致三挡主动齿轮烧蚀。止推垫和变速器输入轴一起运转时,保持圈套到两个半圆环形垫片外端,克服两个半圆环形垫片的离心力,防止其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066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